浙江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lue_vio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在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丰富了区域林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我国的沿海防护林工程已实施三十多年,在取得重大建设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经营和管理方面的挑战,例如由纯林连载引起的林分衰退和土壤退化问题日益突出,而混交林的整体比例偏低,树种、林种配置缺乏科学依据等,这些都影响着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而目前对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还显不足。本研究以浙江省4种不同类型的沿海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它们均为12年生基干林带,分别以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落羽杉(Taxodium districhum)、黑杨(Populus nigra)和大叶女贞(Ligustrum compactum)为主导树种,同时有其它两种树种伴生,同时以林带间同质性无林地为对照,每种林分类型设置6个乔木样方(20 m×30m)和30个草本样方(1 m×1 m)进行林分、植物调查和土壤、植物样品采集,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林分生长特征以及地力提升、自然更新等生态系统功能,并比较它们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tem multifunctionality)差异。结果表明:黑杨混交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最高,而黄山栾树混交林最低,这可能与其受到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入侵有关,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在不同样点设置了两种尺度的样方来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对黄山栾树混交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此外在试验期间,浙江省遭遇的极端低温天气对试验区内的沿海防护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乌桕(Triadica sebifera)作为实验区光合能力最强的防护林树种,其在受极端低温影响后的恢复能力如何,本研究也进行了相应分析。以上研究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四种不同类型的沿海防护林在个体生长和林带结构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黑杨混交林和大叶女贞混交林的林分生长更好,而落羽杉混交林和大叶女贞混交林的林带结构更为紧密。黑杨混交林和大叶女贞混交林的树木存活率、健康率、冠幅、树高、胸径和胸高断面积均显著性高于其它两种林分,而大叶女贞混交林的透风系数和疏透度则显著低于其它林分。(2)在地力提升功能方面,混交林明显地改善了土壤的化学性质和水分物理特性,而以落羽杉混交林的地力提升效果最好。黑杨混交林的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最高,而自然含水量最低,黄山栾树混交林土壤渗透系数(0.29 mm.min-1)大幅度的显著高于其它林分类型。落羽杉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水解性氮含量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在0-20cm和20-40cm土层中均为最高,而黄山栾树混交林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最高。(3)大叶女贞混交林草本植物多样性更高,而黄山栾树混交林和落羽杉混交林乔木幼苗更新能力更强。大叶女贞混交林草本植物丰富度和生物量最高,而落羽杉混交林的草本植物均匀度指数最高。黄山栾树混交林和落羽杉混交林乔木幼苗丰富度最高,落羽杉混交林和大叶女贞混交林乔木幼苗盖度、高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它两种混交林分,乔木幼苗密度则显著低于其它两种混交林分。各树种中,香花槐(Robinia pseudoacacia)幼苗的盖度、高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它树种。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对于乔木幼苗更新起直接的促进作用,而土壤水解性氮、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的作用较弱。林带的郁闭度、疏透度、透风系数和林带高度多对乔木幼苗盖度、高度和生物量起直接的抑制作用,而对密度作用相对较弱。(4)在本文研究的6种单项生态系统功能中,除养分循环和转化功能外,不同类型的沿海防护林在其余5种单项生态系统功能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黑杨混交林的防风功能和固碳释氧能力最好,落羽杉混交林的土壤保育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最强。对各林分类型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量化评估表明,黑杨混交林具有最高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随后依次是大叶女贞混交林、落羽杉混交林和黄山栾树混交林,而无林地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最低。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随着林带疏透度和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与物种丰富度也有极其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5)黄山栾树混交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较低与受到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有关,入侵降低了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转化循环功能。无论是受到中度还是严重入侵,入侵样方的物种丰富度和Margalef指数总是低于未受入侵的样方,但当样方受到中等程度的入侵时,物种多样性降低得最多。土壤碳氮比(C:N)和通气孔隙度的增加以及土壤全磷的降低都与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程度增加有关。土壤盐分含量和湿度均与入侵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冠层覆盖度与入侵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6)乌桕防护林(Triadica sebifera)个体生长和光合能力都显著地受到了极端低温的抑制,而且一年后仍没有恢复。与低温受损区的乌桕相比,对照区的幼林和中龄乌桕有更快的高度和胸径生长,幼苗和幼龄乌桕有更大的叶面积和叶片重量,而对中龄乌桕的叶形特征没有显著性影响。同时,极端低温显著降低了各个林龄乌桕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同时显著降低了幼龄和中龄乌桕叶片的气孔导度。极端低温还显著降低了幼龄乌桕叶片的蒸腾速率以及幼龄和中龄乌桕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林龄增加,乌桕叶片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而叶片胞间CO2浓度和压力降低。受低温影响后,乌桕叶片光合受有效辐射和空气CO2浓度的影响减弱(环境因子解释量由73.4%下降到18.6%),而主要受到相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浙江省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比较,明确了各混交防护林在结构、单项生态系统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差异,并探究了沿海防护林这一特殊生境中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与林分结构和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沿海防护林在受到植物入侵和极端低温两种自然干扰下的生态系统功能响应,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华东地区沿海防护林的林分结构调整以及实现沿海防护林多功能经营和管理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作为城市居民最重要的运动空间之一的城市公园,其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并满足城市居民各种运动和休闲活动的需求。本文选取北京相对热门的运动目的地的公园,并对其进行分析提炼,提出公园规划设计应复合娱乐、休闲、健身功能,为多种体育活动提供场所,满足各年龄层群体的运动需求。通过提升城市公园的服务品质,增强城市公共线性空间的运动复合功能,通过共享理念充分利用城市碎片空间,可以在空间紧缺的城
碳纤维复合材料比强度、比刚度高且耐热性、耐腐蚀性好,正成为目前新材料领域的重要资源,但传统成型工艺较为复杂且高成本、高污染。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一些新型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开始得到重视,其中复合材料3D打印技术就是一种实现复合材料增材制造的快速成型工艺,在国外碳纤维3D打印机已经实现商品化,但我国还迟迟没有研发出较为成熟的产品。因此,自主研发出一款碳纤维复合材料3D打印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传
当森林的采伐量与蓄积量达到平衡时,木材是一种可持续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国外建筑主要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而我国建筑主要以砖混,钢筋水泥和钢结构为主,这些建筑材料均消耗大量能源,矿产和土地为代价,为不可持续性建筑材料。我国竹材资源丰富,性能优良,基于竹材中空壁薄的外形尺寸,竹定向刨花板可以充分利用竹材,提高了利用率,并且具有强度高、性能稳定的物理力学特性。竹定向刨花板制备过程自动化程度高,是一种的可大规模
毛竹生长快、可再生能力强,是我国重要的笋、材两用竹种,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自然条件下,毛竹开花周期长,开花时间和空间不可预知,且花后死亡,采用常规方法对其进行遗传变异和育种改良有较大的难度。研究毛竹相关成花基因的结构、功能和表达,探讨其在开花路径中的作用,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缩短其成花周期,不仅消除开花周期长给其杂交育种工作带来的障碍,还对毛竹开花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用RT-PCR的方
学位
我国南方夏秋季高温干旱气象条件对竹类植物的生长极其不利,缺水影响植株的生理生化过程,降低其光合生产能力,进而影响竹林产出,竹林水分状况的快速判别对于竹林水肥精准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我国南方重要的笋用竹种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及控水试验方法研究了2年生雷竹在不同水分状态下叶片含水量,叶绿素、渗透调节物含量,膜脂过氧化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和
通过造林和恢复提高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已被广泛地认为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有效的措施。原始林及其砍伐后通过不同恢复措施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通过改变树种组成和结构、细根特性、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等,会影响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进而可能对区域生态系统碳氮收支和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对原始林及其砍伐后通过不同方式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土壤碳氮循环关键过程及其调控因素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清楚。川
针对分布式光伏电源大量接入配电网引起的电压越限问题,分析了电压越限机理,考虑到光伏逆变器在运行过程中多数时段存在较大的剩余容量。提出了一种过电压时无功优先,欠电压时有功优先的本地电压控制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配电网发展,提出了一种仅采集各电源节点电气参数的多点光伏逆变器的馈线电压优化协调控制策略。在理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本地电压控制器样机。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
公里尺度蒸散的观测研究是生态学、水文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重要分支。华北山区一直是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区域。水资源紧缺是制约该地区人工林发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持续发挥的主要自然要素。从公里尺度上研究蒸散有利于深入分析揭示该地区蒸散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可为林业生态工程、水分承载力等研究提供依据,并为相关遥感模型的构建及验证提供准确地面实测数据。迄今为止,山地森林等非均匀公里尺度蒸散的直接
小蠹是重要的林业害虫之一,它们不仅严重影响松树的健康生长,也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云南切梢小蠹T.yunnanensis和短毛切梢小蠹T.brevipilosus同域危害寄主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给当地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损失。本研究从三种切梢小蠹蛀梢期和蛀干期种内和种间关系入手,采用行为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