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性恋作为一种独特亚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包容。在高校中,同性恋队伍也逐渐庞大,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在2001年对全国大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在心理上不同程度的有同性恋倾向学生占11.4%,大致相当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三所高校的学生总和。高校中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和突显性嫣然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具体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否具有合理性,而学校又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一现象,无疑成为建构人文关怀型高校校园文化所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同性恋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探讨大学生这一具体特殊群体形成同性恋的原因,从而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参照。这是本研究的目的之所在。整片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问题研究的起源,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及进展进行了简单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问题;第二部分是研究的设计部分,包括了对研究方法的确定,样本的筛选,资料的收集以及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三部分对资料进进行了归类和深入分析,呈现了导致大学生形成同性恋的内外原因;第四部分是研究的讨论与分析部分;第五部分是关于研究的总结与反思,包括了该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对研究的建议和展望。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非正式访谈、半结构式深入访谈等方法广泛收集了有关同性恋大学生的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7名同性恋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扎根理论编码思路,并使用QSR Nvivo7.0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在一级编码中得到17个码数;在二级编码阶段得到4个类属,分别为:个体心理特征、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在核心编码阶段,不断对编码的类属进行思考,最后将核心类属定为“个体心理特征与外界环境的复杂的交互作用”。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同性恋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在量化研究中无法发现的具体微观的心理现象。在理论层面扩充了国内外关于同性恋的研究,在实践方面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