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指理解是语言理解中的重要环节,因而受到各种形式的语言学理论的青睐,近来也成为神经语言学以及语言认知研究的关注焦点。已有著述较多关注回指加工的时间进程以及回指加工的各种影响因素。而目前针对回指类型的研究,对零回指方面的研究较少;关于先行词的语义特征,生命性作为重要语义变量,也少有涉及;回指背后的加工机制也亟待进一步探究。这一系列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考察汉语回指。本文采用神经电生理学技术对汉语回指加工机制状况进行研究,我们设计了两个实验以考察照应语的类型对回指加工的影响、照应不同机制(同标与移位)对回指加工的影响以及先行词的类型(生命性)对回指加工的影响。从而在区分先行词语义特征的条件下探讨了三种回指类型的对比以及两种照应机制的对比。通过对汉语回指加工过程的实时考察,并结合前沿回指理论及汉语特点,获得了汉语回指加工机制的初步认识。研究中我们发现,照应语的类型影响回指加工,与英语等语言不同的是,汉语零形回指加工并不是最容易的,以及汉语三种类型照应语(名词/代词/零形式)具有相同的神经机制,只是功能加工中不同水平的结合。不同照应机制对回指加工有影响,同标和移位形成的回指具有不同的加工难度。先行词的生命性影响回指加工,并且,照应语类型与生命性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而不同照应机制与生命性之间并没有产生交互作用。另外,在汉语回指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在有生命条件下,名词回指加工难度大于代词回指,与可及性理论、中心理论、语篇显著性理论以及信息负载假说的解释一致,而无论在有生命还是无生命条件下,零形式照应语的加工都不符合可及性理论的推断。并且研究部分支持了前人提出的两阶段模型,同标句中回指加工并没有显示出时间上可分离的两个阶段,而移位句中回指加工适合该模型的解释。关于汉语零形式照应语,同标句的加工验证了平行功能策略,移位句的加工机制支持了“主动语迹策略”和“句法预期区域理论”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