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是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之一,是指货币政策的改变导致实际利率水平的变化,进而使资金成本和投资需求改变,最终导致总需求或总产出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货币政策也己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政策和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货币政策利率传导将逐步取代信贷传导,成为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已经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决策部门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因而借鉴西方各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实践,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分析利率机制传递机理的复杂性,找出问题的根源,提出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当前货币政策利率机制传递的管理办法,就成为本研究的必然主题。这对于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推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完善,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在对利率市场化国家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效果分析以及对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运用货币金融学原理,立足于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首先,分析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关系,以及主要利率市场化国家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实施过程和传导实践,归纳出利率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和条件。接着,将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分为两个阶段,从理论上分解分析货币政策利率传导各个环节。实证部分先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数量分析方法进行筛选,再对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各个环节的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和判断。最后文章从利率制度、金融市场、微观主体行为等方面分析货币政策利率传导各个环节存在的阻滞因素,并提出提高我国利率传导有效性的政策建议。文章借鉴国内外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建立计量经济模型,预期的创新有以下两个方面:1、从宏观角度论证并结合微观角度的解释。实证部分立足于宏观,将利率传导分为货币政策到金融市场传导和金融市场到产出的传导两个部分,以研究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各个环节是怎样的以及各个环节传导的效率如何。然而宏观经济运行必须立足于微观基础上,必须充分反映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动机,通过对银行、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分析,进一步解释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各个环节存在的阻滞因素,同时也为宏微观结合的经济政策寻求更好的理论依据。2、对计量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和筛选,结合我国货币政策实践,选择适合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计量方法。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协整、误差修正、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技术,全面系统地分析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