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重构技术研究不同含水率砂岩力学及损伤破裂行为机理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nhua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隧道、边坡、石油天然气开采等实际工程中,工程岩体所展现的力学与损伤破裂行为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在其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存在于微孔隙内的水分对岩石的力学性能和损伤破裂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于岩石受压直到破坏时的各个阶段,充分了解其影响机理用以指导实际工程是十分有必要的。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有探究在岩石不同的压缩阶段中,微孔隙中的水分所带来的力学与损伤破裂行为的影响。同时,从研究的尺度上来讲,也很少从岩石内部的颗粒、孔隙、微裂纹等微观结构上研究不同含水状态下岩石损伤的形态、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特征,从而正确的预测岩石的宏观力学行为。基于此,本文详细研究了不同含水率在不同压缩阶段砂岩的力学性质(强度、能量、应变等)的变化机理并利用三维重建技术真实再现三维开裂行为,通过对X射线CT图像的数字化分析,定量确定微孔水分对砂岩失效模式和开裂过程的影响,通过对具有真实微观结构几何和拓扑的数字化模型进行数值研究,有效验证强度行为。主要的结论如下:1在单轴压缩即循环加卸载情况下,砂岩试样的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都随试件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但其降低的规律有所不同。相比于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的下降趋势更加的线性。试件在受压破坏后,其裂纹形式复杂,主要破坏形式均为剪切破坏。通过对平行实验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含水率ω=1%和含水率ω=2.5%时(即较低的含水率条件下),试件的裂纹类型较复杂;当含水率上升至ω=3.5%和ω=4.5%时,裂纹类型相对简单。不同的加载方式(单轴压缩与循环加卸载)对裂纹类型的影响不大。2通过分级循环加卸载实验发现在不同的压缩阶段时含水率对总能量的影响是一致的,即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在每个阶段耗散能的变化方面,低应力水平下(即压密阶段与线弹性阶段)卸荷时,耗散能随含水率的增加而略有下降;高应力水平下(裂纹稳定、非稳定扩展阶段)卸荷时,试样的耗散能随含水率的增加而明显增加。3在压缩至不同阶段后立即卸载,当卸载应力在5MPa和10MPa时(低卸载应力水平),残余应变随含水率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当卸载应力超过20MPa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残余应变明显增大。4通过X-ray CT成像和三维重建技术准确识别裂纹的细节和实时观察了试件内部实破裂行为。在不同加载方式下不同含水率的试样破坏的形式均很复杂,破坏试样包含多种裂纹类型,即单斜面剪切,竖向拉伸以及X状剪切。5通过定义数字化微观结构变量定量分析了微观孔隙网络的特征,即随着试件微孔隙中的水相的增加,数字孔隙尺寸先减小,再增加,最后再减小。这种变化趋势与数字化水相尺寸的变化相一致。此外,通过微观各相空间分布的统计中发现由于水分对胶结物质的溶解作用,使得在微孔隙水相上升时,固体相的分布比例下降。6通过真实微观结构模型的数值模拟,微孔隙中水对力学性质的影响机理得到了很好的研究。孔隙率与体积含水率对砂岩的单轴抗压强度起降低作用,而孔隙水饱和度对抗压强度起促进作用。7基于分割后的数字CT图像,定义数字化损伤率来定义损伤程度,量化不同含水量下砂岩的三维开裂行为。根据损伤率曲线,将岩石的压缩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预测隧道、边坡、核废料处理、地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甚至古代石制遗迹等岩体结构在潮湿环境下的破裂行为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和居住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居住建筑的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的建筑设计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重规范,轻经济”、“重形式,轻功能”、“精细化程度不高”。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设计优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设计优化已经势在必行。论文基于对居住建筑设计的优化策略和价值工程的优化评价方法研究,按照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脉络来展开研究。论
森林火灾是一种破坏性大、突发性强、易扩散、扑灭难度大的自然灾害,其对生态系统以及人类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和损失。林火检测技术有助于尽早检测到森林火灾,以便尽快采取相关扑救措施,把林火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因此,林火检测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基于视频图像的林火检测具有监控范围大、检测精度高、数据易保存等优点,是一种更合理更低成本的方案。基于视频图像的林火检测可分为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林火检测和基
在全球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背景下,在碳中和、碳达峰的要求下,推动机械制造领域的节能减排,提高其资源利用率,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中国制造2025”明确要求“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到2025年基本建立绿色制造体系。机床作为工作母机,其量大面广,是制造业广泛使用的基础设备,但存在能耗高、设备综合效能低等问题。为实现机床生产制造过程中高能效、低成本、低排放及绿色化
钒(V)与铬(Cr)都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都是拥有优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金属,被广泛的应用于冶金、化工、航天等领域。目前现有的钒钛磁铁矿为原料的高炉冶炼-转炉吹炼-钒渣钠化焙烧/水浸提钒过程中,由于钒、铬的氧化还原性质高度相似,钒渣中的钒与铬均被转入到含钒溶液中,经沉钒后铬富集于沉钒废水,导致含铬、钒的废水污泥产生。该污泥由于含大量铬而成为危废,目前未有资源化利用方法,只能堆弃。此外,对于高铬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是一种能够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因具有工作温度低、启动速度快和清洁高效等优点,极具开发与利用价值。在PEMFCs中,阴极氧还原反应(ORR)动力学缓慢,需要使用大量的催化剂来提高反应速率。至今,PEMFCs中最常用的催化剂仍是Pt碳(Pt/C)催化剂,但由于Pt利用率低和耐久性差的问题,极大地限制了PEMFCs的大规模应用。因此,增强Pt基材料的ORR活性
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制定,节约资源、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对我们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要。开发高效、环境友好的缓蚀剂分子是金属腐蚀与防护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论文通过电化学技术、表面形貌分析技术、元素分析技术和理论计算等方法,探究了有机氮杂环分子对X65钢和铜的缓蚀性能及腐蚀抑制机制,为设计和开发高效、绿色的缓蚀剂分子提供实验经验和理论指导。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电化学阻抗、动电位极
电弧增材制造(Wire-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WAAM)是以电弧为热源来熔化丝材进行定向沉积的一种增材制造技术。近年来,随着贵重、难加工金属材料以及定制型复杂结构件使用量的增加,电弧增材制造凭借其低成本和高灵活性等优点逐渐由航空航天领域扩展至一般民用工业制造领域。然而,由于增材制造过程中电弧热源局部多次加热的特点,由此而产生的复杂温度场导致增材制造结构件内部具有很高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在工业检测、医学诊断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医用CT成像时,若检测视场范围内存在金属物体,重建图像将出现大面积的暗带区域或放射状的黑白色条纹,即金属伪影。金属伪影会破坏重建图像的断层结构,降低图像分辨率。针对金属伪影校正研究中存在残留伪影、无法精确重建组织结构等问题,本文重点研究实现三种经典的金属伪影校正方法,并结合深度学习提出改进算法。论文
钒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现代工业中重要的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钢铁、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钒渣是全球最主要的提钒原料。目前工业上广泛应用的钒渣提钒方法有钠化焙烧—水浸法和钙化焙烧—酸浸法,但二者都存在一定局限性。焙烧添加剂钠盐和钙盐带来了严重的三废处置难题,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现有的焙烧方法均是将热态钒渣从1300~1500℃冷却至常温处理后再二次升温到800~1000℃进行焙烧处理,使得钒渣的余
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来研究多体系统动力学及其响应的新学科。该学科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与行业中,如航空航天、机器人、车辆工程、工程机械、生物力学等,其目的是建立适用于计算机求解的大型复杂多体系统的力学模型,并寻求高效、准确的数值分析方法。目前在车辆动力学建模的过程中,基于笛卡尔坐标系的全局公式应用最为广泛,该类方法建模过程简单,针对任意多体系统,无论是开环还是闭环系统,它都可以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