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剥夺和低氧应激对大鼠肝脏生物钟基因及肝损伤标志物表达水平影响的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appleshu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以近似24h周期的节律性振荡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从而调控机体行为和生理过程。生物钟由中枢生物钟和外周生物钟组成,哺乳动物的中枢生物钟位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uperachiasmatic nucleus,SCN),外周生物钟则广泛分布于各器官、组织、细胞。昼夜节律由内源性生物钟产生,其调节依赖于生物钟基因(clock gene)的作用。生物钟基因通过转录-翻译反馈环路调节下游钟控基因(clock controlled genes,CCGs)的表达,从而维持正常昼夜节律。正常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的生理性活动,生物钟在睡眠稳态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睡眠节律紊乱与昼夜节律失调、生物钟基因系统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且低氧应激是睡眠节律紊乱的一个重要诱因。因此,我们首先筛选出睡眠剥夺致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靶器官-肝脏,再进一步探讨睡眠剥夺、低氧应激对大鼠肝脏局部生物钟基因系统及体液中肝损伤标志物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展开对睡眠剥夺、低氧应激与肝脏之间关系的研究。第一部分:睡眠剥夺对大鼠中枢及外周生物钟基因表达水平影响的分析目的:筛选出睡眠剥夺所累及的大鼠主要器官。材料与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睡眠剥夺组,对睡眠剥夺组大鼠给予72h间歇睡眠剥夺刺激和36h连续睡眠剥夺刺激。取大鼠的心、肝、脾、肾、脑,-80℃冰箱保存。利用RT-PCR方法检测睡眠剥夺对大鼠各脏器生物钟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的影响,并对生物钟基因的蛋白产物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睡眠剥夺组大鼠肝脏生物钟基因bmal1,clock,npas2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er1,rorα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脾中仅cry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脑中仅per2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心、肾中生物钟基因表达水平未见明显改变(P>0.05)。第二部分:睡眠剥夺对大鼠肝损伤分子标志物表达水平影响分析目的:探索睡眠剥夺致大鼠肝功能紊乱的分子标志物。材料与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睡眠剥夺组,对睡眠剥夺组大鼠给予36h连续睡眠剥夺刺激。取大鼠的血液和尿液,置于-80℃冰箱保存。采用ELISA法检测睡眠剥夺对大鼠血液和尿液中肝损伤分子标志物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睡眠剥夺组大鼠血液中8-OHd G,OCT,HMGB1的含量明显上调(P<0.05),TBA,5-HIAA,GDH的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尿液中TBA,8-OHd G,OCT,GDH,HMGB1的含量明显上调,5-HIAA的含量明显下调(P<0.05)。第三部分:睡眠剥夺合并低氧应激对大鼠肝脏生物钟基因及炎症因子HMGB1表达水平影响的分析目的:明确两种应激因素对大鼠肝脏生物钟基因及HMGB1表达水平的影响是否有叠加效应。材料与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睡眠剥夺组、低氧应激组、睡眠剥夺合并低氧应激组。取大鼠肝脏,-80℃冰箱保存。利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睡眠剥夺、低氧应激对大鼠肝组织生物钟基因表达水平及炎症因子HMGB1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睡眠剥夺、低氧应激对大鼠肝脏生物钟基因编码蛋白RORα表达水平的影响具有叠加效应;对生物钟基因编码蛋白BMAL1,CLOCK,PER1,NPAS2及炎症因子HMGB1表达水平的影响均不存在叠加效应。第四部分:睡眠剥夺合并低氧应激对大鼠肝损伤分子标志物表达水平影响分析目的:明确两种应激因素在大鼠肝损伤分子标志物水平是否具有叠加效应。材料与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睡眠剥夺组、低氧应激组、睡眠剥夺合并低氧应激组。取大鼠的尿液,置于-80℃冰箱保存。采用ELISA法检测睡眠剥夺、低氧应激对大鼠尿液中肝损伤分子标志物含量的影响。结果:睡眠剥夺、低氧应激对大鼠尿液中肝损伤分子标志物OCT含量的影响存在叠加效应;对HMGB1,8-OHd G含量的影响不存在叠加效应。结论:1、睡眠节律紊乱与肝脏局部生物钟基因系统异常有关,肝脏可能是睡眠剥夺导致机体健康损害的主要靶器官。2、尿液中8-OHd G,OCT,HMGB1可作为睡眠节律紊乱致肝脏损伤的无创性分子标志物,为昼夜节律紊乱的无创筛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3、在一定程度上低氧应激能加剧睡眠剥夺所致的肝脏局部生物钟基因系统紊乱和肝损伤效应,睡眠剥夺和低氧应激的部分指标具有叠加效应。
其他文献
目的:NLRP3炎症小体激活可以诱导IL-1β、IL-18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引起组织的损伤。目前已发现诸如侧索硬化症、克罗恩病、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抑郁、中风甚至肿瘤中都有NLRP3炎症小体参与,因此找到对NLRP3炎症小体激活有调控作用的蛋白激酶对于上述疾病的治疗将会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筛选非受体酪氨酸激酶中对NLRP3炎症小体激活有调节作用的成员,探索其调节机制,为靶向抑制NLRP3炎
阿拉善北缘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是研究古亚洲洋构造演化问题的重要区域,出露的晚古生代火成岩对限制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珠斯楞-杭乌拉山东段的辉长岩和钾长花岗岩、霍尔森辉长岩进行了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钾长花岗岩和辉长岩岩石成因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为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提供新的依据。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霍尔森辉长岩年龄为
目的: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关键病理因素,通过使用药物对小胶质细胞活化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功能损害。藁本内酯是一种天然苯酞类化合物,具有有效的抗炎活性,环丙藁本(ligusticum cycloprolactam,LIGc)是在藁本内酯分子基础上构建的化学性质稳定的藁本内酯衍生物。本研究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激活的BV2细
目的探讨短期高氧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ECⅡ)线粒体Ca2+浓度的影响及其在高浓度氧致AECⅡ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株(RLE-6TN),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C组)、高浓度氧组(H组)和高浓度氧+钌红组(HR组)。C组置于常规培养箱(5%CO2-95%空气)中培养4 h;H组和HR组置于高氧浓度的密闭氧箱(90%O2-5%CO2-5%空气)中培养4 h,
冰川作用与河流作用作为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最为重要的两种地表过程,对这些区域的地形演化造成了深远影响。两种过程与地表发生作用形成的地形差异显而易见,但较之河流侵蚀,冰川侵蚀的方式与机制及其对地形影响的研究仍不够深入,尤其是未能充分考虑各区域冰川性质和类型的巨大差异性,致使目前关于何种因素主导着冰川侵蚀以及侵蚀主导了地形以何种方式进行演化尚存在较大争议。青藏高原作为中低纬度地区山地冰川作用最强烈的地区
目的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方法纳入因心力衰竭症状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科一病区患者398名,根据标准将纳入患者分为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组(n=169)和对照组(n=229),测量包括超声心动图、血常规、血生化、N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和动脉脉搏波传播速度(PWV)等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接受者操作
干旱和土壤盐渍化现已成为制约我国农牧业发展的两大主要非生物胁迫。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作为一种典型的荒漠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其自身特有的抗旱与耐盐机制:即它能够从含盐量较低的土壤中吸收大量的Na+并上运至地上部,将其作为一种有益且廉价的渗透调节物质储存于叶片的液泡中,以此来帮助自身抵御渗透胁迫。Na+由胞质区域化到液泡的过程主要受到液泡膜Na+/H+逆向转运
目的:本研究以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晚期钆增强(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图像为金标准,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技术定量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
目的通过全面分析甘肃省流感流行特征及病原型别变化趋势,掌握甘肃省流感疫情动态、流行规律以及流感病毒型别的分布及变迁情况,探索气象因素对甘肃省流感流行强度的影响,为流感防控关口前移、流感疫苗的使用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用流感样病例中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反映流感流行强度的高低,用分型别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反映各型别流感病毒活动情况。通过比较甘肃省不同年度、季节、人群及地区内流感样
目的:探究短时间高氧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ECⅡ)线粒体Ca2+/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通路及活性氧(ROS)产生的影响。方法:将大鼠肺Ⅱ型上皮细胞株(RLE-6TN)同代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氧组(H组)、常氧组(C组)及线粒体钙通道拮抗剂组(HR组)。H组细胞置于氧浓度为90%的高氧箱中4小时,C组细胞置于常规细胞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