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原则视角下的会议口译显化现象——基于李克强2013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的中英交传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_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日渐深入,中国与其他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频繁。相较于从前,口译开始扮演起一个相对重要的角色。评判口译的标准之一是准确,即译员需要将最基本的,最实质性的内容译出。在口译中,他要将说话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想法准确地传达给听众。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逻辑思维以及文化方面的不同,在口译中若要达到信息的有效传递,显化现象既不可避免,也相当重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就显化策略在笔译中的运用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而在口译方面,显化的研究则显得相对滞后。然而近年来,国内学者也逐渐开始研究显化策略在口译中的运用。在过去的这类研究中,国内学者多将重点放在笔译和口译的区别上。在平时的口译练习和实践中,笔者发现,除去译员需要面对的时间压力、短时记忆能力等问题,口译中显化现象的产生更多的仍旧是为了使对话双方的交流更为顺畅。归根结底,口译便是沟通,是交流。  本文对会议口译的特点及其对口译员造成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并在语用学合作原则的角度下,分析了李克强总理2013年答中外记者问的口译文本,探讨了口译中显化现象发生的情况。经过分析,可知会议口译中显化策略的运用能有效地实现讲话人和听者的沟通。
其他文献
全球化的影响和经济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中文。在整理一份由上海市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研究会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发起,为研究上海市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
文化误读作为文化交流阻滞点的集中体现,主要源于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接触异文化时,往往按照自身的伦理标准、思维方式,或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环境对异文化进行判断和解读,从而
神道并不属于世界五大宗教之一,由于其缺乏其他宗教所固有的经典、教义和创始人等,甚至可以说其作为宗教的属性比较模糊。然而,看似如此脆弱的神道非但没有在日本的社会变革和外
近几十年来,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一直受到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这些差异包括语言学能,动机与态度,学习风格,情感因素,学习策略等等。焦虑是情感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