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增强荧光到单分子光谱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870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表面增强拉曼和荧光光谱作为等离激元增强光谱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分子的拉曼和荧光光谱可以提供其丰富的“指纹”和激发电子信息,它为深入理解化学反应中的内在反应机制及过程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因此,等离激元增强光谱(PES)的研究对发展超灵敏的表界面分析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获得最优的增强效果并对耦合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及复杂机制进行深入了解,人们需要构建定义明确且有效的等离激元研究体系,并对等离激元共振以及等离激元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精确的调控。因此,等离激元纳米结构的设计成为了 PES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但由于构建可靠精确的等离激元纳米结构存在巨大的挑战,因此实现等离激元效应的增强及了解其增强的机制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本论文主要从等离激元增强拉曼和荧光光谱的角度出发,研究等离激元效应下光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并对等离激元共振以及等离激元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精确的调控。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壳层隔绝纳米粒子用于石墨烯基底表面分子荧光增强。通过对纳米粒子的壳层厚度调控以及不同耦合模式实现了最高近120K倍的荧光增强,并结合理论计算对石墨烯表面分子整体荧光信号的增强进行解释。(2)等离激元纳米结构的有效设计取决于对等离激元耦合“热点”的理解。鉴于石墨烯具有较大散射截面且较低荧光背景,将其作为纳米间隙中的分子探针并结合实验和理论,实现了对纳米空腔电磁场的纳米级分辨。(3)等离激元共振频率的有效调控为研究等离激元增强光谱技术提供了有效平台。使用Ag纳米立方体和金基底建立等离激元纳米空腔并通过调控纳米间隙和改变粒子尺寸实现了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区的等离激元共振频率的连续调控。(4)表面增强荧光和拉曼光谱技术对于深入理解纳米光腔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作用。将探针分子置于不同等离激元纳米光腔内,最终实现了近5000倍的单颗粒的荧光增强。同时,将探针分子置于同一光腔的不同位置发现其SERS和荧光的增强趋势存在明显的不同,能量转移效应是其表现差异的主要原因。(5)单分子光谱信息能够真实反映光学纳米光腔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实质。通过单个荧光分子光谱在纳米光腔的实时变化,发现分子在纳米光腔的自相互作用导致了谱峰的“漂移”现象。此外,通过理论模拟提出了一种检测纳米光腔内单分子激发态分布的新方法,为深入理解等离激元增强效应及光与物质的有效操控提供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酶是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复杂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内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弄清楚自然界中生物体内的酶催化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揭开生物催化的神秘之处,也有助于新型高效仿酶催化剂的研究与设计。酶催化的全过程一般包含了底物输运进入活性区,底物在活性位的结合,催化反应的触发以及产物释放离开活性位这四个化学和非化学步骤。探明化学步的催化反应机理和非化学步的转运通道机制对酶催化过程十分重要。在本论文中,应用经典
利用环境友好的太阳能驱动光催化CO2还原制燃料和化学品,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的一种可持续有效途径之一。虽然,光催化还原CO2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但是至今为止该过程的能量转换效率依然很低。设计和开发具有高转换效率的光催化CO2还原催化剂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光催化还原CO2的过程不仅面临着与光催化分解水相同的问题,如:大多数催化剂禁带宽度较宽无法满足对可见光的吸收以及光生电子空穴(e--h+
牛疱疹病毒Ⅰ型(Bovinehepersvirus Ⅰ,BoHV-1),又称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属于 α-疱疹病毒亚科,可引起急性、热性、接触性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该病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发生与流行。养牛业发达国家以疫苗
各类视觉神经网络作为生物学神经网络的仿生特征建模,分别在不同的视觉应用中取得了性能突出的识别和检测效果。因此,针对视觉神经网络的组织结构、信息传输、和训练推理等方面开展算法研究和架构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深度神经网络、细胞神经网络、脉冲神经网络进行了详细的算法研究,分别在跨域物体检测、图像滤波处理、视错觉分析、与目标定位等具体应用中对相关算法进行了充分的理论推导和实验论证。此外,针对视
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视觉大数据高通量计算以及海量多媒体内容监控与过滤等实际应用的日益迫切,传统的视觉大数据分析系统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正面临严重的挑战。其中,紧致化视觉表征与计算是视觉大数据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本论文将面向大规模视觉搜索与高通量多媒体计算等应用的紧迫需求,展开了关于紧凑性特征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尤其是
很多物理问题都涉及到双曲守恒律方程,如流体动力学、气体动力学、浅水流和燃烧等,但是大部分的偏微分方程是无法得到理论上的解析解,只能通过一些数值方法求解得到其近似解。特别地,对于非线性双曲守恒律,无论初始条件是否光滑,当经过一段时间演化后,其解都可能产生间断,如激波、接触间断等,双曲守恒律方程的这一特性对于数值方法的构造和数值模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双曲守恒律方程的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值解法,并且
随着点云获取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点云相关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且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点云配准与融合技术是三维计算机视觉的基础研究方向,广泛应用于三维重建、遥感分析、导航与制图以及虚拟与增强现实等领域。实际中三维点云具有噪声、离群点干扰、不同程度的遮挡以及密度不均匀等问题,给三维点云融合重建带来很大的挑战。尽管三维点云配准与融合重建中取得了许多有进展性的工作,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需解
长余辉发光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发光特性在安全指示,信息存储,光学防伪和生物成像等应用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可见光长余辉材料发展较为成熟,并且有部分已经成功商业化。近年来,近红外光长余辉成像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组织穿透性和低辐射探伤的特点掀起了近红外长余辉材料在生物成像领域的研究浪潮。本论文首先系统地阐述了长余辉发光的特点,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种类及其在相关领域的潜在应用,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趋势。针对近红
爱尔兰物理学家、数学家William Rowan Hamilton于1843年最先提出了四元数的概念。虽然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近年来有关四元数矩阵特征值和奇异值问题的研究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一方面,四元数及四元数矩阵特征值问题在量子力学、彩色人脸识别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背景。另一方面,四元数矩阵奇异值分解在彩色图像压缩、图像补全、图像去噪、信号处理、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以及脑电图学等方
二氧化碳(carbondioxide,CO2)是大气中最为重要的温室气体,在地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海洋是CO2的重要储库,自工业革命以来吸收了大量人为CO2,对大气CO2含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对大洋CO2的源汇格局问题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边缘海是陆地、海洋与大气间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区域,其界面上的碳交换是海洋乃至全球碳循环中最为复杂而又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是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