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像石是汉代独具的一种结合了雕和画的特殊艺术形式,随着汉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成熟使得其艺术作品具有更多地含义。自宋代金石学就已经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了,上个世纪以来更是引来了很多学者对其的关注和资料整理,如早期翁方纲所著的《两汉金石记》、瞿中溶《汉武梁祠画像考》和博惜华整理的《汉代画像全集》更多是从历史现象来考察,而鲁迅先生更是终其一生都在收集和整理《汉画像考》。后来有像50年代中期出版的《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研究水平,此后还有费慰梅,滕固等外国学者开始对画像石中的艺术风格和雕刻技法关注。随着8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精美画像石出土,人们开始从其中的图像艺术的意识形态分析,如日本学者巫鸿和台湾学者信之祥等都有相关著作。但其中文章对动物部分单独分析较少,结合当下思考应用也不多。本文更多的会从视觉艺术形象入手,主要关注汉代画像石中的动物形象,提出一些对画像石中的形式美法则如何在当今设计中传承、借鉴学习应用的构想。对汉代画像石中的动物形象进行整理分析,结合前人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找出汉代人在创造出这些种类繁多,活灵活现的动物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意义?为什么会有样式的变迁是因为受到某种文化思潮的影响?还是来自异域的影响?而这些自然界不存在的神话动物原型形象,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被生动的展现出来的?此外本文在对探究汉代墓室画像石中的动物形象同时,不仅仅关注作品本身。还会涉及其制作过程和雕刻技法,以及作品中动物形象在石像画中的布局乃至整个墓室中的分布情况。并比较在不同媒介中描绘的相同动物形象,有着那些类同或相异、那些流行样式。最后分析这些动物形象创作背后,反映出的汉代那种粗犷、豪放、质朴的“动象”之美。相信其中的节奏、韵律如何把控对现在设计作品都有启迪。此外在当下创意文化产业面临的“文化沙漠”化困境时,回首这些古人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并对其进行再解读,从中看出我们民族对世界特有的理解观念。去除其历史的局限性,最后一章本文大胆地构想了如何将中国这种“动象”艺术样式结合当下,传承并二度创新。希望对当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走出自己的道路有一定帮助,使本文不仅只是站在一个新的视角去看过去,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