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画像石中的动物形象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syysyysy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像石是汉代独具的一种结合了雕和画的特殊艺术形式,随着汉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成熟使得其艺术作品具有更多地含义。自宋代金石学就已经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了,上个世纪以来更是引来了很多学者对其的关注和资料整理,如早期翁方纲所著的《两汉金石记》、瞿中溶《汉武梁祠画像考》和博惜华整理的《汉代画像全集》更多是从历史现象来考察,而鲁迅先生更是终其一生都在收集和整理《汉画像考》。后来有像50年代中期出版的《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研究水平,此后还有费慰梅,滕固等外国学者开始对画像石中的艺术风格和雕刻技法关注。随着8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精美画像石出土,人们开始从其中的图像艺术的意识形态分析,如日本学者巫鸿和台湾学者信之祥等都有相关著作。但其中文章对动物部分单独分析较少,结合当下思考应用也不多。本文更多的会从视觉艺术形象入手,主要关注汉代画像石中的动物形象,提出一些对画像石中的形式美法则如何在当今设计中传承、借鉴学习应用的构想。对汉代画像石中的动物形象进行整理分析,结合前人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找出汉代人在创造出这些种类繁多,活灵活现的动物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意义?为什么会有样式的变迁是因为受到某种文化思潮的影响?还是来自异域的影响?而这些自然界不存在的神话动物原型形象,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被生动的展现出来的?此外本文在对探究汉代墓室画像石中的动物形象同时,不仅仅关注作品本身。还会涉及其制作过程和雕刻技法,以及作品中动物形象在石像画中的布局乃至整个墓室中的分布情况。并比较在不同媒介中描绘的相同动物形象,有着那些类同或相异、那些流行样式。最后分析这些动物形象创作背后,反映出的汉代那种粗犷、豪放、质朴的“动象”之美。相信其中的节奏、韵律如何把控对现在设计作品都有启迪。此外在当下创意文化产业面临的“文化沙漠”化困境时,回首这些古人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并对其进行再解读,从中看出我们民族对世界特有的理解观念。去除其历史的局限性,最后一章本文大胆地构想了如何将中国这种“动象”艺术样式结合当下,传承并二度创新。希望对当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走出自己的道路有一定帮助,使本文不仅只是站在一个新的视角去看过去,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病机为本虚标实,核心以脾肾亏虚为本,五脏俱虚,以
"立时"与"立刻"是现代汉语中表"短时义"的时间副词。二者内部结构形式相同,意义相近,其形成并非经由短语词汇化的过程,而是由单音时间副词"立"分别与时间标志成分"时"、"刻"
目的:通过观察四神九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细胞因子IL-2、IL-4、 IL-8、EGF、TGF-β1含量的影响,探讨四神丸治疗UC的作用机理,为中医药治疗UC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80只Wistar
<正>儿童识字量的积累需要多次重复,强化记忆。这个过程虽不复杂,但往往枯燥。因此,注意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以灵活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必不可少。作为教师,为使学生
《金瓶梅》这部小说从问世之初就备受瞩目,从物欲横流的明末时代到物质光鲜的当今世界,《金瓶梅》一直是被研究者不断挖掘和深思的重要著作。虽然《金瓶梅》一直戴着"淫书"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在汉语教学中写作教学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论文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分析的方法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了汉语写作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这些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中国的《嫦娥奔月》与日本的《竹取物语》都讲述了仙女奔向月宫的故事,但不同文明产生的神话包含着不同的
本文认为移时辞格的构成有三要素:原时语境、移时语境和移时语词。原时语境和移时语境是对立统一的,移时辞格体现的关键是移时语词的运用。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要使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就必须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而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开展汉语教学是其突破口,而汉语拼音又是汉语教学的基础。因此提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由于人类不间断地进行着社会经济活动,每天都有会固体废物不断地产生,尤其是固体危险废物。将固体危险废物进行回收处理是可持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