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苷酸环化酶beta调控疟原虫动合子运动的分子机制的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yan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疟疾是经蚊虫为媒介传播的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传染病。动合子是疟原虫在蚊期进行有性生殖发育形成的特殊细胞形态阶段。动合子的定向运动能力是疟原虫建立蚊期感染的关键。鸟苷酸环化酶beta(GCβ)-cGMP信号通路对于动合子运动必不可少,然而GCβ是如何启动动合子运动,以及GCβ本身是如何被调控的到目前为止尚不明确。疟原虫的GCβ作为一个双功能蛋白,具有N端P4-ATPase结构域(ALD)和C端的鸟苷酸环化酶结构域(GCD),构成一个双功能蛋白。这种N端ALD + C端GCD的结构形式在多种原生动物物种中普遍存在,但是具体原因仍然未知。本研究使用约氏疟原虫作为模型,通过利用CRISPR/Cas9基因修饰技术,首次揭示了疟原虫GCβ是在动合子时期唯一表达的鸟苷酸环化酶。GCβ蛋白在动合子时期具有的奇特的顶背侧(ADS)集中定位。GCβ的ADS集中快速发生于动合子发育成熟以后,决定了动合子运动的起始。GCD的突变实验显示,ADS集中的GCβ依赖其cGMP合成活性,促进了 PKG的激活和动合子运动。利用内源cGMP探针Green cGull我们进一步证实了 GCβ的cGMP合成活性。通过对负调控cGMP信号的关键基因PDEδ的敲除,以及Zaprinast处理实验,结合PKG抑制剂Compound 2共处理实验,我们揭示了 GCβ-cGMP信号通路必须在疟原虫动合子发育过程中被PDEδ沉默,以防止PKG过早激活对于动合子发育和形态维持的不利影响。动合子成熟后GCβ的ADS转移集中,通过与PDEδ蛋白实现时空分离,激活下游PKG促进动合子运动。为了解释GCβ的ADS定位机制,进一步的,通过T2A介导的蛋白分离,我们证实了 ALD结构域对于GCβ在ADS的集中定位与动合子运动是必须的。然而,序列分析结构显示ALD在P4-ATPase的关键功能位点上存在突变,因此并不具有磷脂翻转酶Fliββase的活性。通过对于P4-ATPase的辅因子CDC50的筛选,我们找到了与GCβ直接结合的调控蛋白,命名为CDC50A。CDC50A与GCβ的基因敲除表型和蛋白表达定位与完全一致,机制研究显示CDC50A直接调控了 GCβ的蛋白稳定性,但是并不直接接介导GCβ的ADS集中。进一步的,Tryβsin实验和2-BMP处理等实验显示疟原虫的内膜复合物IMC可能介导了 GCβ的集中。针对未知IMC蛋白的筛选发现ISP1对于GCβ的ADS集中和动合子运动具有关键作用。ISP1与GCβ具有相同的ADS聚集,并形成蛋白复合物。我们首次成功敲除了 ISP1,从功能上证实了 ISP1对GCβ的ADS定位的调控作用。进一步的,我们发现通过酰化修饰的ISP1锚定于IMC膜上,介导了质膜(PPM)定位的GCβ的ADS集中。本论文的工作系统的揭示了动合子运动的上游调控机制。首先在动合子发育的过程中,CDC50A通过结合稳定GCβ,调控了 GCβ的阶段特异性表达,防止GCβ的降解并(可能)促进了 GCβ的转运。此时cGMP-PKG信号通路被PDEδ沉默。动合子成熟后,GCβ转运到PPM膜上,被通过酰化修饰在IMC集中定位的ISP1捕获并锚定下来,形成ADS集中。GCβ的ADS集中在空间上与PDE8实现分离,打破cGMP的合成分解平衡,导致局部cGMP合成活性提高并激活PKG信号通路,启动动合子的方向性运动。本论文的工作揭示的 GCβ促进 ODGM(The ookinete directional gliding motility,动合子定向迁移运动)的新的分子机制,进一步揭示的GCβ的ALD的功能,鉴定出来的新的基因家族CDC50,以及揭示的ISP1的功能为阻断疟原虫蚊期传播途径的策略开发,提供了新靶点。
其他文献
鉴于高性能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在数码显示(digital display)与固态照明(solid-state lighting)等诸多技术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OLED材料(包括发光材料、电荷输运材料、电极材料、取光材料、封装材料等)的设计与研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OLEDs依赖于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现
自噬作为一个分解代谢过程,主要通过自噬小体与溶酶体的融合去降解胞内物质,聚集的蛋白以及细胞器。自噬反应在应答各种刺激时(如营养缺失,缺氧,离子辐射,抗癌药物等)能够快速地上调使细胞能够及时地获得能量与合成元件以应对各种压力。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自噬地发生主要是促进细胞的存活,然而在一定地条件下,自噬也会导致细胞走向死亡,但是具体的机制仍然不清楚。RhoB是小G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参与到调节各种细胞生
原绿球藻是目前已知的数量最多、细胞体积最小的产氧光合微生物,可以占到寡营养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光合生物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的近50%,是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参与者。原绿球藻可分为高光适应(HL)和低光适应(LL)两大生态类型。HL型原绿球藻主要分布于海洋真光层的上层,主要包括HLⅠ和HLⅡ,分别适应低温和高温环境。HL型原绿球藻占全部原绿球藻的93%,而其中又以HLⅡ型占绝大部分。LL
电子二极管的发展与应用推动了整个电子信息时代的进步,类似地,热整流现象的发现与应用也将推动新能源社会的迅猛发展。热整流现象是材料(或结构或器件)的一种重要物理属性,寻找合适的材料、结构和研究方法对热整流的发展是一个重大课题。一方面,随着电子器件功率的不断提升,对热能的调节装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保温、储能设备、热二极管等器件的开发,也需要具有高热整流效应的结构来支持。我们通过对不同微纳结构
丙烯腈是一种可用于纤维、树脂、橡胶等合成的重要化工原料。采用价格更便宜、来源更广泛的丙烷代替丙烯通过直接氨氧化制备丙烯腈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丙烷氨氧化反应是一个强放热反应,反应热的快速转移,减少催化剂床层热点的产生是实现其工业化的关键之一。本文利用微通道反应器优异的传热性能,系统开展微通道反应器中的丙烷氨氧化制丙烯腈的研究,以期为其应用提供有益的信息。实验结果表明MoVTeNb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
水声信道是极其恶劣的无线信道,不仅随着时-空-频变化,而且存在大量的海洋背景噪声,给水声通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信道估计可为信道均衡器提供先验信道特性,信道均衡器的优化构造可提高通信性能。因此,精确的信道估计显得尤其重要。水声信道是典型的稀疏信道,因而其估计问题可转换成稀疏信道重建问题。近年来得到广泛研究的压缩感知信道估计可以提高信道估计性能,但是在较短的训练长度或者较低的信噪比下,传统的稀疏信道估
甲烷水合物又名可燃冰,是具有巨大资源潜力的洁净能源,我国于2017年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神狐海域进行的甲烷水合物试采活动获得成功,标志着人类离甲烷水合物大规模商业开采利用只有一步之遥。甲烷水合物的保存需要稳定的温压环境。温压条件的改变会导致甲烷水合物的分解,释放的甲烷气体向上部地层、海水甚至大气之中逸散。地质历史上甲烷水合物的大规模分解曾导致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甚至生物灭绝事件。在非甲烷水合物大规
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和CO加氢制备乙醇和C2含氧化合物的反应是两个研究热点,对于解决当代面临的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都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但对于这些催化反应的机理、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催化剂的活性中心等问题仍未有明确的结论。本论文拟通过构建NiO/Rh(111)、CoO/Rh(111)模型催化体系,利用XPS、LEIS等表征手段研究丙烷在催化剂上的吸附和活化的活性中心位;通过构建Fe
挠性航天器是一类刚柔耦合的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动力学系统,具有明显的非线性、挠性、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特性。这些特性对高指向精度和高稳定度的姿态控制研究提出了挑战,是当前挠性航天器控制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论文直接以挠性航天器姿态系统的非线性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并结合多项式平方和(Sum-of-Squares,SOS)技术,研究这类系统的非线性以及鲁棒非线性姿态控制设计问题
混凝法是自来水处理中最常用的方法,当前的常规混凝剂存在使用过程易残留、水质适应性较差和天然有机物去除能力弱等缺点,常常导致饮用水卫生安全问题。因此,研发一种制备工艺简单、混凝沉淀效果好和卫生安全性高的新型混凝剂或絮凝剂,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废纸为原料制备两种废纸絮凝剂(Waste PaperFlocculant,WPF)并应用于对低浊水的处理,探讨其制备方法、使用条件和强化混凝沉淀作用及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