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引起的一种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给马铃薯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初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种薯,而土壤途径作为已经被证实的一条重要的初侵染途径,其所需的环境条件对马铃薯晚疫病初侵染的预测及病害防控非常重要。本研究旨在明确带菌种薯播种后马铃薯晚疫病菌初侵染土壤途径所需的条件,为进一步研究马铃薯晚疫病的初侵染预测预报和病害防控提供依据。通过人工接种和自然带菌种薯在室内盆栽试验条件下产孢时间调查,初步明确了土壤类型、土壤温湿度等条件对于带菌种薯播种后产孢的影响;通过对室内条件下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的检测初步明确了土壤温度对于马铃薯晚疫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的影响。所得主要结果如下: 1、室内条件下,通过人工接种及自然带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种薯播种后表面产孢的时间及所需条件测试,明确了土壤温度在8~28℃范围内和土壤湿度在干燥(土壤自身湿度为20%)至饱和(土壤湿度为80~90%)范围内,带菌种薯播种后晚疫病菌均可在种薯表面产孢。在土壤温度为18~23℃、土壤湿度为80~90%时,带菌种薯产孢率最高、产孢所需时间最短。 2、室内条件下,将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悬浮液注射到花盆土壤里。土壤温度在8~28℃范围内和土壤湿度在干燥(土壤自身湿度为20%)至饱和(土壤湿度为80~90%)范围内,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在土壤中均能存活。当土壤温度为18℃,土壤湿度为80~90%时,在诱钓的30d时间内,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孢子在土壤中至少能够保持27d的侵染力。 3、室内条件下,通过人工接种及自然带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种薯播种后表面产孢的时间及所需条件测试,明确了壤土和沙壤土这两种土壤类型对带菌种薯播种后产孢时间的长短无显著影响。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囊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测定试验中,同样证明了壤土和沙壤土对孢子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也无显著影响。说明了壤土和沙壤土这两种土壤类型对带菌种薯播种后产孢时间的长短及孢子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均无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