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线态湮灭上转换(TTA)是吸收低能量(长波长)的光,发出高能量(短波长)光的过程。优势是激发光能量低(太阳光的强度即可满足要求),这一特性使其在太阳能应用(有机光伏、光催化)和生物光子学(荧光显微、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开展TTA-UC材料的研究成为当前有机光电领域的热点。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材料的合成为增加敏化剂的多样性,改善上转换性能,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多层结构重金属钯/铂酞菁、卟啉配合物,分别命名为PtPc2、PdPc2、Pd2Pc3、Pt(MeTPP)2、Pd(MeTPP)2。这几种材料是用来作为上转换体系中的敏化剂材料。主要改善了酞菁材料的溶解性能,提高了酞菁/卟啉材料的三线态磷光寿命等。2.敏化剂结构对上转换性能的影响我们系统对比了不同中心金属,不同空间层数酞菁/卟啉类敏化剂的上转换现象。在酞菁作敏化剂,与红荧烯构成双组份体系,在对比上转换强度与效率时,得出:Pd2Pc3(300、0.64%)>PdPc2(220、0.58%)>PtPc2(125、0.42%)。在卟啉类敏化剂与DPA构成双组份,对比上转换强度与效率时,得出:Pt(MeTPP)2(3200、13.5%)>PtMeTPP(1800、18.5%);Pd(MeTPP)2(9100、21.8%)>PdMeTPP(6900、29%)。结合酞菁与卟啉的规律,本文得出金属Pd比Pt配位时的上转换性能更卓越;敏化剂空间结构层数越多,敏化剂三线态磷光寿命越长,三线态能级越高,最终促使上转换荧光强度和效率也越大。3.新型TTA上转换介质我们利用O/W微乳液介质解决了红荧烯发光剂见光,遇氧气发生分解和上转换溶液除氧的问题。对比甲苯作溶剂时,在两个小时持续的强光照下,红荧烯的浓度几乎不降低,上转换荧光效率也得以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