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天线移动通信系统中D2D通信的能效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深圳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ookie2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移动无线通信系统发展过程中,频谱效率(Spectral Efficiency,SE)和能量效率(Energy Efficiency,EE)始终是衡量其性能最重要的两个指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端通信业务需求出现爆炸式的增长。这对移动无线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全球环境日益恶化,能量消耗不断持续增长。因此为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能量效率已成为全球各个行业的重中之重。分布式天线系统(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DAS)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在提高系统频谱效率、提高用户服务质量和扩大通信覆盖范围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因此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并已成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一项重要技术。但同时它的特殊结构也存在一些极其复杂的问题。例如分布式天线系统仍存在边缘用户通信质量差、系统中干扰难以抑制等问题。另外一项未来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设备间(Device to Device,D2D)直接通信,它可以有效地提高边缘用户服务质量,一定程度上减少分布式天线系统中存在的干扰。D2D通信技术可以通过远程接入单元(Remote Access Unit,RAU)间接调控使合适的用户之间直接通信。在有效提高边缘用户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中心处理基站(Central Processing Base Station,CPBS)的负担,减少其处理能耗。因此基于分布式天线系统存在的缺陷,本论文将分布式天线系统与D2D通信技术相结合来提高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全文的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分布式天线系统中干扰严重的问题,通过构建虚拟小区来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由于分布式天线系统中的用户是由所有远程接入单元提供服务,这样用户之间会带来极大的干扰。而虚拟小区理论可以有效地提高用户服务质量同时降低通信系统中的干扰。本章首先分析在单向分布式天线系统中构建虚拟小区。通过单向分布式天线系统中的虚拟小区构建算法在分布式天线系统小区之中形成合理的虚拟小区。然后分析了该系统中最大化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的优化问题。通过分式规划(Fractional Programming,FP)和差分优化函数(Difference of Convex Function,D.C.)优化等相关理论,将最大化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的优化问题转化为凸优化问题进行求解。仿真结果验证了在单向分布式天线系统中构建虚拟小区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基于单向分布式天线系统中构建虚拟小区的结论,本章第二部分将该结论扩展到双向分布式天线系统之中。因为在实际情况中,通信系统中总会同时存在上行用户和下行用户,因此考虑双向分布式天线系统更加合理。通过考虑双向分布式天线系统结构特点,利用双向分布式天线系统中的虚拟小区构建算法在双向分布式天线系统合理构建虚拟小区。类似地分析了该系统中最大化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的优化问题。通过转化将带约束的非凸非线性的原优化问题转化为可以通过优化算法求解的等价问题,最后利用次梯度迭代算法和凹凸过程优化(Concave Convex Procedure,CCCP)算法分别得到最大化频谱效率和最大化能量效率时的最优功率分配解。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双向分布式天线系统中构建虚拟小区同样可以极大地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而且当用户数量较多时增幅越加明显。(2)针对集中式天线系统中边缘用户通信服务质量较差的问题,通过加入D2D通信技术来提高系统的能量效率。通过总结已有关于D2D通信技术的相关工作,发现大多数研究工作构建系统模型时只是生硬地将D2D对添加入通信系统中,并没有考虑D2D对的成因。因此本章在分析了D2D通信的特点之后,通过D2D对选择算法将D2D通信合理地加入到集中式天线系统中。本章考虑用户在通信时采用包含大尺度和小尺度衰落的复合衰落信道模型,并且系统总消耗功率包含发射端消耗功率、芯片消耗功率和光纤通信时消耗功率。在D2D通信技术加入到集中式天线系统后,讨论了最大化系统能量效率的优化问题。通过次梯度迭代算法得到最大化系统能量效率时的功率分配。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当集中式天线系统中加入D2D通信之后,系统的能量效率有了极大的提升。(3)针对分布式天线系统中处于基站有效服务区域之外的用户服务质量较差的问题,通过添加D2D通信来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问题。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单用户、单D2D对分布式天线系统下最大化系统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问题。通过分析后发现最大化系统频谱效率和最大化能量效率的优化问题都是无法直接求解的非凸非线性的优化问题。但通过应用分式规划和相关理论,可以将原问题转化为D.C.结构的优化问题,然后通过CCCP和内点法等优化方法求得最大化系统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时的功率分配。根据第一部分的分析,本章第二部分考虑了在多用户分布式天线系统中合理添加D2D通信技术。通过对多用户分布式天线系统分析后,提出多用户分布式天线系统下D2D对选择算法,通过该选择算法将多用户分布式天线系统边缘用户中适合D2D通信的用户结合为D2D对。然后分析了基于D2D通信后的多用户分布式天线系统中最大化系统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问题。类似地将这两个无法直接求解的优化问题通过结构变换,将它们的结构转化为可以利用优化算法进行求解的等价优化问题。仿真结果验证了相比与单纯的多用户分布式天线系统,在多用户分布式天线系统中加入D2D通信后可以极大地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
其他文献
现代雷达系统为了更有效地检测和跟踪目标,通常需要采用大带宽、多通道的信号处理方式来提升雷达对目标(如距离、速度、角度等参数)的最大探测范围、分辨率、测量精度等探测性能。受限于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大带宽往往会带来高采样率和大数据量等问题。然而,目标在雷达探测背景中是高度稀疏的,有效的目标信息只占海量雷达数据的极少一部分,造成了雷达系统在实现目标检测时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近年来压缩感知(Compres
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发展方兴未艾。磷烯(Phosphorene,BP)和锑烯(Antimonene,AM)同属新兴的单元素二维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当前材料、光电、器件、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目前肿瘤光学治疗与诊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对磷烯和锑烯的合成和光学性质分析之后,聚焦于磷烯、锑烯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以下
在生物代谢过程中,蛋白质中的甲硫氨酸残基易被氧化形成甲硫氨酸亚砜,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甚至其功能发生改变。然而,生物体中同时存在特异性的还原酶可以通过还原甲硫氨酸亚砜来逆转这种翻译后修饰。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家族四个成员中,只有MsrB1是含有高还原性(高效抗氧化性)硒代半胱氨酸的硒蛋白。MsrB1高表达于肝脏和肾脏等器官,且在敲除模型小鼠中发现,该小鼠肝脏和肾脏氧化水平均明显升高。另外,有研究表
随着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高分辨全方位成像和实时在体检测技术逐渐应用于生物样品的立体观测和活体生物追踪,以精细、动态地记录疾病的病理发展过程,研究药物作用效果和动态变化情况。组织光学透明技术与显微光学成像技术的结合,得以对完整样品进行高分辨、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精细结构成像。双光子在体显微成像技术则能够对活体动物脑中神经元的生长变化进行动态成像,跟踪记录神经元动态变化过程。而18F-氟代脱氧葡
在二维材料中,电子的行为被束缚在二维平面内,因而描述电子行为的波函数将发生变化。当材料的厚度减小到和激子玻尔半径相当时,量子限域效应将导致其准连续的电子能带变为分立的能级,并且减弱的静电屏蔽作用将导致激子通过库伦作用更牢固的束缚。这些效应会导致二维材料与其相应块体表现出差异性的光物理现象。由于原子量级厚度,光与物质的强相互作用引发独特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如谐波产生、非线性折射、多光子吸收等,独特的电
链路预测是研究复杂网络缺失链接的预测与还原最有效的工具。链路预测目标是通过已知网络节点或结构信息(如节点属性,节点聚类,链接权重,局部和全局结构信息等)去预测网络中尚未形成连边的两个节点间产生链接的可能性。链路预测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它可预测网络中的缺失链接;其次,它可分析网络演化即预测网络中未来可能出现的链接;最后,它可鉴定虚假链接以及消除随机噪音。因此,链路预测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还有广泛的
由于X射线分幅相机兼具有时间、二维空间及能谱三方面分辨的特点,使之成为惯性约束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CF)试验中X射线测量的非常重要的诊断设备。该设备是开展高能量密度物理学、惯性约束核聚变、光物理、光化学等方面研究的重要技术支撑,所得数据是分析超快过程的重要依据,因此自主研发我国的高时空分辨能力的分幅成像诊断技术对我国进一步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支撑
临床成像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极大地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然而,对安全、紧凑、低成本替代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促进了新型生物成像方式的发展。光学成像以其优越的时空分辨率、不受电离辐射的影响、低成本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基于光的成像模式其主要缺点是光对生物组织的穿透深度低。近年来,近红外(NIR)和短波红外(SWIR)光谱区域的光
当今世界日益突出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表面功能结构制造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微细电加工(微细电解加工和电火花加工)是实现表面功能结构制造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而该技术的必备工具——三维微电极,难以通过常规机械加工方法制备。因此,在当前,微细电加工过程通常是利用微柱状电极、以逐层扫描铣削放电的方式开展,并用于制备各种复杂三维微型腔。但是,逐层扫描放电加工效率较低,而且微柱状电极横截面积
超表面是一种特殊的二维平面超材料,通过在超单元的两侧引入不连续变化的电磁波响应,可以高效地按照预想来操控反射和透射波的相位、振幅、以及极化。相比于传统三维超材料,亚波长超表面具有更短传播距离因而其吸收损耗小、重量轻体积小更易制作和集成。超表面已经在天线、传感、主动元器件、以及集成技术等方面展现了巨大应用潜力。高频段特别是光波段的金属超表面存在着很高的本征欧姆损耗,而电介质材料则展现了更小的损耗,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