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今世界日益突出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表面功能结构制造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微细电加工(微细电解加工和电火花加工)是实现表面功能结构制造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而该技术的必备工具——三维微电极,难以通过常规机械加工方法制备。因此,在当前,微细电加工过程通常是利用微柱状电极、以逐层扫描铣削放电的方式开展,并用于制备各种复杂三维微型腔。但是,逐层扫描放电加工效率较低,而且微柱状电极横截面积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维叠层微电极振动辅助电解加工及其台阶效应与质量控制(No.5157536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日益突出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表面功能结构制造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微细电加工(微细电解加工和电火花加工)是实现表面功能结构制造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而该技术的必备工具——三维微电极,难以通过常规机械加工方法制备。因此,在当前,微细电加工过程通常是利用微柱状电极、以逐层扫描铣削放电的方式开展,并用于制备各种复杂三维微型腔。但是,逐层扫描放电加工效率较低,而且微柱状电极横截面积十分微小,导致其抗干扰能力较差、容易损坏。为此,针对三维微细电加工技术上述所述不足之处,本研究借助于增材制造原理,将铜箔等材料用于叠层制造三维微电极。所制电极质量可靠、抗干扰能力较强,可用于具有大深宽比和复杂结构特征三维微型腔的高效电加工。该技术是对微柱状电极工艺方法的有益补充。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本课题所提方法的加工机理以及关键应用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提出具有微孔结构和倒锥度特征烧结式三维叠层微电极、以及捆绑式三维叠层微电极的制备方案。对振动辅助微细电解加工极间间隙电解液的运动规律进行模拟仿真,以验证所设计电极结构具备合理性。对电极箔层间的压力云分布进行仿真计算,以预测应力集中和形变最严重的位置。对电极箔片可承受的载荷极值进行计算,以便电极工作部位各箔层间保持紧密贴合,从而获得具有较高形状精度的叠层微电极。结合仿真和计算的结果,使用镀锡铜箔叠层坯料,运用飞秒激光切割与真空压力热扩散焊组合工艺,制备出含有微孔和倒锥度特征和的烧结式三维叠层微电极;并且,为提高电极制备效率,运用飞秒激光切割结合专用电极夹具,快速制备出捆绑式三维叠层微电极。(2)开展了烧结式三维叠层微电极微细电解加工的机理和应用研究。使用含有碳化硼(B4C)磨粒的硝酸钠(NaNO3)电解液,进行振动辅助单向进给微细电解加工,并且结合振动研磨抛光工艺,对加工至指定深度后的微结构表面进行研磨抛光处理,以制备高表面质量的微结构。以不同振幅、振动频率、研磨时间以及B4C浓度等参数作为实验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振动辅助微细电解加工实验研究。并以所得微结构底面粗糙度作为研究指标,对加工结果的成形机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B4C磨粒的振动磨削作用,大大减少了电解产物在电极工作面的沉积,保持了电极工作面良好而均匀的导电性,从而提高了电解加工的定域性,降低了杂散腐蚀程度,进而实现了高效稳定的电解加工,并显著改善了具有较大深度和复杂孤岛特征微结构的表面质量。(3)在微细电解加工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运用捆绑式三维叠层微电极进行负极性微细混粉电火花加工,所用火花油电介质同时含有均匀悬浮的石墨粉(Gr粉)和铜粉(Cu粉)。分析并总结了混粉微细电火花加工过程中、加工结果底面出现接缝放电痕和微凹坑的主要成形机理。同时,采用优化的工艺参数,包括粉末浓度、电压脉宽和脉间、以及加工电压等,对于该技术在典型工业金属材料上的应用进行了全方位验证,制备多种三维微结构实例。结果表明,在负极性混粉电火花放电的作用下,极间等离子放电通道均匀分布,使得电极工作面箔层间可形成完整连续的自焊接;合适的粉末浓度促成可靠积碳层保护膜的有效形成,进一步改善了电极工作表面质量,并显著降低了电极损耗,且电容储能作用的减小大大降低了潜布电容加工和电弧放电的可能性,从而实现高效稳定、精密、大深度、底面无接缝放电痕微结构的制备。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机激光器成为了快速增长的一类光源,其中常规的光学谐振腔被无序增益介质(例如激光晶体或半导体粉末)中的多散射反馈所替代,这种类型的激光器具有稳定性好、体积小、价格低廉等突出优点。尽管随机激光器具有许多有趣的特性,但是它们中大部分都缺乏激光的一些基本特质,如方向性和高功率。为克服其不足之处,研究者们相继提出了基于多层结构、空芯光子晶体光纤结构以及波导阵列等低维结构的随机激光器。而基于光纤的随
近年来随着高性能宽带通信系统的演进,无线通信设备的能耗问题日益凸显。常规通过手动更换电池/充电的方法存在人力开销大、成本高和高通信中断率等诸多根本的技术瓶颈,难以在大规模的无线网络,尤其是将来的物联网系统中广泛应用。近年来新兴的无线射频充电技术的兴起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供能方法。通过使用射频无线充电设备,可以远距离对大量的无线设备进行无侵入性的持续供电。这项革新的供电技术也催生了通信领域的一个重要
现代雷达系统为了更有效地检测和跟踪目标,通常需要采用大带宽、多通道的信号处理方式来提升雷达对目标(如距离、速度、角度等参数)的最大探测范围、分辨率、测量精度等探测性能。受限于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大带宽往往会带来高采样率和大数据量等问题。然而,目标在雷达探测背景中是高度稀疏的,有效的目标信息只占海量雷达数据的极少一部分,造成了雷达系统在实现目标检测时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近年来压缩感知(Compres
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发展方兴未艾。磷烯(Phosphorene,BP)和锑烯(Antimonene,AM)同属新兴的单元素二维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当前材料、光电、器件、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目前肿瘤光学治疗与诊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对磷烯和锑烯的合成和光学性质分析之后,聚焦于磷烯、锑烯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以下
在生物代谢过程中,蛋白质中的甲硫氨酸残基易被氧化形成甲硫氨酸亚砜,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甚至其功能发生改变。然而,生物体中同时存在特异性的还原酶可以通过还原甲硫氨酸亚砜来逆转这种翻译后修饰。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家族四个成员中,只有MsrB1是含有高还原性(高效抗氧化性)硒代半胱氨酸的硒蛋白。MsrB1高表达于肝脏和肾脏等器官,且在敲除模型小鼠中发现,该小鼠肝脏和肾脏氧化水平均明显升高。另外,有研究表
随着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高分辨全方位成像和实时在体检测技术逐渐应用于生物样品的立体观测和活体生物追踪,以精细、动态地记录疾病的病理发展过程,研究药物作用效果和动态变化情况。组织光学透明技术与显微光学成像技术的结合,得以对完整样品进行高分辨、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精细结构成像。双光子在体显微成像技术则能够对活体动物脑中神经元的生长变化进行动态成像,跟踪记录神经元动态变化过程。而18F-氟代脱氧葡
在二维材料中,电子的行为被束缚在二维平面内,因而描述电子行为的波函数将发生变化。当材料的厚度减小到和激子玻尔半径相当时,量子限域效应将导致其准连续的电子能带变为分立的能级,并且减弱的静电屏蔽作用将导致激子通过库伦作用更牢固的束缚。这些效应会导致二维材料与其相应块体表现出差异性的光物理现象。由于原子量级厚度,光与物质的强相互作用引发独特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如谐波产生、非线性折射、多光子吸收等,独特的电
链路预测是研究复杂网络缺失链接的预测与还原最有效的工具。链路预测目标是通过已知网络节点或结构信息(如节点属性,节点聚类,链接权重,局部和全局结构信息等)去预测网络中尚未形成连边的两个节点间产生链接的可能性。链路预测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它可预测网络中的缺失链接;其次,它可分析网络演化即预测网络中未来可能出现的链接;最后,它可鉴定虚假链接以及消除随机噪音。因此,链路预测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还有广泛的
由于X射线分幅相机兼具有时间、二维空间及能谱三方面分辨的特点,使之成为惯性约束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CF)试验中X射线测量的非常重要的诊断设备。该设备是开展高能量密度物理学、惯性约束核聚变、光物理、光化学等方面研究的重要技术支撑,所得数据是分析超快过程的重要依据,因此自主研发我国的高时空分辨能力的分幅成像诊断技术对我国进一步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支撑
临床成像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极大地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然而,对安全、紧凑、低成本替代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促进了新型生物成像方式的发展。光学成像以其优越的时空分辨率、不受电离辐射的影响、低成本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基于光的成像模式其主要缺点是光对生物组织的穿透深度低。近年来,近红外(NIR)和短波红外(SWIR)光谱区域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