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目前针对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诊断主要关注其内镜下分型以及其TNM分期。其中,病理浸润深度(T分级)被认为是影响早期食管癌预后的主要因素,而内镜分型同肿瘤细胞浸润深度密切相关。同时,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影响肿瘤预后的因素不但有T分级,还包括了肿瘤细胞病理浸润方式(TNF)以及淋巴结转移率和脉管浸润率等。肿瘤细胞的病理浸润方式(TNF)被认为是影响食管癌、胃癌、结肠癌、膀胱癌、胆囊癌的预后的独立因素。但是,目前还没有关于早期食道癌内镜分型同病理浸润方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我们首次将早期食道癌的内镜分型与肿瘤细胞病理浸润方式(TNF)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为根据早期食道癌的不同内镜分型判断其浸润方式、转移和预后间的关系提供依据。食道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高发生率是导致患者术后吞咽困难、进食梗阻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方案主要为内镜下微波凝固术、球囊扩张术以及食管支架置入术,三种方法各有千秋,但单一方案并不能满足不同类型的食管吻合口狭窄的治疗。因此,我们提出了微波凝固术、球囊扩张术、微波联合球囊扩张术、球囊联合支架置入术、微波合并球囊联合支架置入术五种治疗食管吻合口狭窄方案,并对其适应症及疗效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对西南医院2003年-2012年,接受外科手术或内镜下早期食管癌切除术,并经病理学确诊的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进行内镜分型、T分级以及浸润方式分型,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何种内镜分型方式更能判断肿瘤细胞病理浸润深度和病理浸润方式。2、对西南医院2008年-2013年,有接受食管癌手术病史,并接受钡餐或碘水造影确诊为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同时于本院消化科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进一步确诊为癌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并在本中心接受治疗和随访的患者的治疗间期、达到完全缓解所需的治疗次数以及治疗周期进行分析。实验结果1、原位癌(Tis)均为INFa,粘膜内癌(原位癌除外)及粘膜下癌多为INFb(分别为67.31%及63.41%)。但是粘膜下癌的INFc较原位癌和粘膜内癌所占的比例明显增高(26.83%)。不同T分期的浸润方式相互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2、根据早期食管癌内镜分型I的标准的分型,其浸润方式从INFa到INFc的顺序为平坦型、混合型及隆起型、凹陷型。但对浸润至粘膜肌层和粘膜下层者其浸润方式无明显差别。3、早期食管癌按照内镜分型II的标准,其浸润方式从INFa到INFc的顺序为表面扩散型、腔内生长型和双向生长型及混合生长型、壁内生长型。对于浸润至粘膜肌层和粘膜下层者,表面扩散生长型和双向生长型、表面扩散生长型和壁内生长型、表面扩散生长型和混合生长型之间的病理浸润方式具有明显差异。4、在达到完全缓解所需治疗次数上,微波凝固术和球囊扩张术之间,球囊扩张术和微波联合球囊扩张术之间,球囊扩张术和微波凝固术、球囊扩张术联合支架置入术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间期上,微波凝固术和微波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之间,微波凝固术和球囊扩张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之间,球囊扩张术和微波凝固术、球囊扩张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之间,球囊扩张术联合支架置入术和微波凝固术、球囊扩张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在达到临床缓解所需的治疗周期上,微波凝固术和球囊联合支架置入术,微波联合球囊扩张术和球囊联合支架置入术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结论1、不同内镜分型方案均同肿瘤细胞浸润方式相关。2、相对于内镜分型I,内镜分型II标准能更好的判断早期食管癌的生长方式和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情况。3、根据食管吻合口狭窄部位、直径以及各治疗方案适应症的不同,采用微波凝固术、球囊扩张术、微波凝固术联合球囊扩张术、球囊扩张术联合食管支架置入术、微波凝固术和球囊扩张术联合食管支架置入术在发挥各优势的同时,还能在短期内缓解患者进食梗阻、吞咽困难、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