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芽孢杆菌产芥酸酰胺的发酵与调控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酸酰胺作为芥酸的重要衍生物,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酰胺,在塑料、工程塑料、化妆品、医药、环保涂料、造纸、食品包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芥酸酰胺的主要来源于植物萃取或化学合成,仍然面临高芥酸菜籽油原料不足、产率低等问题。而在微生物发酵领域,通过改变细胞膜通透性调节细胞代谢,促进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积累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在前期的工作基础上,采用GC-MS建立巨大芽孢杆菌L2中芥酸酰胺的检测方法,可为微生物源芥酸酰胺的测定提供依据。微生物代谢物的产生通常受培养条件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对巨大芽孢杆菌L2产芥酸酰胺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获得最佳发酵条件。在优化培养基的基础上,研究各类促进剂对巨大芽孢杆菌L2产芥酸酰胺的影响,选用的促进剂包括表面活性剂(Tween80、CTAB、SDS、PEG-6000、Triton X-100)、有机溶剂(正丁醇、甲醇、无水乙醇、氯仿、二氯甲烷、正己烷、二甲基亚砜)、金属离子(Mg2+、Ca2+、Mn2+、Fe2+、Fe3+、Zn2+)以及菜籽油,通过测定芥酸酰胺的含量和菌体生长量,确定效果最佳的促进剂,并对其添加浓度、时间进行优化,以胞外芥酸酰胺含量为指标设计正交实验,达到增加芥酸酰胺积累的目的,并进一步对其机理进行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GC-MS测定巨大芽孢杆菌L2中芥酸酰胺的含量。该方法以二氯甲烷为溶剂,结果表明芥酸酰胺的质量浓度在5~60μg/m L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线性关系(R~2=0.9968),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的RSD均低于10%,回收率为82.78%~98.14%,说明GC-MS可以满足L2菌株发酵液中芥酸酰胺的测试条件。(2)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对巨大芽孢杆菌L2产芥酸酰胺的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葡萄糖浓度为5 g/L、蛋白胨添加量为16.40 g/L、牛肉膏3 g/L、NaCl添加量为3 g/L、接种量为2.0%、培养温度为34.8℃、摇床转速为150 r/min、初始pH为5.80的优化条件下,芥酸酰胺产量为1.325 mg/L,比优化前提高了39.03%。(3)考察各类促进剂对巨大芽孢杆菌L2产芥酸酰胺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前(0 h)添加0.2%Tween 80到优化培养基中,芥酸酰胺的产量为1.714 mg/L,比空白组提高了29.78%。0 h添加0.05%氯仿到优化培养基中,芥酸酰胺的产量为1.560 mg/L,比空白组提高了17.37%。发酵6 h时添加0.006%Ca2+到优化培养基中,L2生产芥酸酰胺的产量为1.665 mg/L,比空白组提高了25.57%。发酵6 h时添加0.5%菜籽油到优化培养基中,芥酸酰胺含量达到1.707 mg/L,比空白对照提高了27.67%。(4)选择Tween 80、氯仿、菜籽油、Ca2+浓度为四个因素,考察三个水平,以胞外芥酸酰胺含量为指标设计L9(3~4)正交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影响产芥酸酰胺的各促进因素主次因子顺序为:Tween 80>Ca2+>菜籽油>氯仿,得到巨大芽孢杆菌L2产芥酸酰胺的最佳调控条件为0.3%Tween 80,0.004%Ca2+,0.04%菜籽油,0.02%氯仿,在此条件下芥酸酰胺含量达到了1.778 mg/L,比空白组提高了32.59%,较发酵培养前提高了60.26%,说明L2菌株具有工业生产芥酸酰胺的潜力。(5)通过测定菌悬液的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还原糖含量、胞内核酸、蛋白,考察促进剂对L2菌株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菌液电导率明显增加,胞内核酸、蛋白、可溶性蛋白质量浓度、β-半乳糖苷酶活性都高于对照组,而还原糖与对照组没有差异影响。说明在没有影响糖代谢的情况下,促进剂改变了L2菌株细胞膜的通透性和选择性,使细胞内物质从细胞内释放出来,并且不会对菌体造成损伤或死亡。(6)脂肪酸组成分析得到膜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组分与饱和脂肪酸的组分之比从对照的0.893升高到1.856,提高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减弱了细胞膜的刚性,从而增大了细胞膜的透性,进一步说明添加剂通过增加了L2菌株细胞膜的通透性,实现芥酸酰胺更多的释放到胞外的目的。
其他文献
[db:内容简介]
[db: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制造加工业的飞速发展,机械产品零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了,数控机床的加工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制造加工业的发展速度。主轴系统作为数控机床的执行件,直接或间接带动工件或刀具参与切削运动。因此,主轴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对主轴系统进行可靠性建模及可靠性分析尤为重要。本论文主要以数控机床主轴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系统可靠性模型,并进行可靠性分析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脊髓损伤(SCI)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功能障碍,包括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给患者及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痛苦和沉重负担,而现有医疗条件不能完全治愈SCI。随着近年来干细胞技术的兴起和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SCI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新希望。脊髓损伤后,在损伤部位以下的GABA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导致GABA信号的
搅拌工艺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制药、乳制品生产等行业,目前,工业搅拌控制系统多工作于网络环境。为保证搅拌质量,系统尽可能按设定参数进行工作;为达到批量生产,通常需要多台搅拌系统协调运行。但系统网络时间延迟等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既不利于单搅拌系统的控制效果,也不利于实现多搅拌系统的协调与跟随。因此,需要对网络环境下的搅拌控制系统时延问题进行处理。本文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工业生产中的实际
伴随着全球经济和工业飞速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掣肘人类社会进步的两大重要问题。二氧化钛因成本低廉、稳定性好、自放电点位低、体积膨胀小、光吸收特性高、绿色环保等诸多优点,在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和锂离子电池(Li Bs)负极方向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二氧化钛在光催化方面因其带隙较宽,对可见光的利用较差,活性位点少,且光生电子-空穴对易发生复合,需要对其进行改性研究;同时,二氧化钛在用于锂电池电极材料
膜分离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基于膜分离技术,超滤、纳滤、反渗透和正渗透(FO)已在各个层面上实现了海水淡化和废水处理,而膜是膜分离技术核心之一。以聚酰胺(PA)为基础的薄膜复合(TFC)膜因其简便的制备过程和优异的分离性能而备受人们的青睐,在FO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通过传统的方法制备的TFC FO膜相对疏水,水通量较低并且易被污染,究其本质,是由PA层本体物化性质和表面结构
单层/少层过渡金属硫化物(TMDs)是“后摩尔定律时代”集成电路产业重要的取代硅高迁移率新型沟道材料,是当前学术界及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选取TMDs家族中MoTe2材料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特点在于:MoTe2具有与当前集成电路产业硅沟道材料具有相同带隙(~1.1e V),同时显著区别于其他TMDs材料体系,MoTe2室温下可制备多种复杂结构晶相,有助于制备高性能及新结构微电子器件,进而使得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逐年加剧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日趋增加;与此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当今社会的年轻人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人们渴望从繁杂的家务劳动和家庭压力中解脱出来,这些原因均为助老助残服务型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倒立摆模型的行走助行机器人,对其软硬件及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开发,实现了根据系统姿态角来调速、转弯和刹车的功能。根据助行器指标要求进行了
九香虫(Coridius chinensis)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药食两用昆虫,属于昆虫纲半翅目兜蝽科兜蝽属,具有理气止痛、温中助阳之功能。溶菌酶(lysozyme)是一种糖苷水解酶,又称胞壁质酶(muramidase),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和消化等多种作用。该研究用第三代测序技术测定了九香虫全长转录组,基于这个数据克隆了一种九香虫溶菌酶基因CcLys的cDNA,进行了CcLys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