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了解云南野鼠疫源地人群鼠疫F1抗体的水平和分布情况。
(2)探讨云南野鼠鼠疫疫源地人群F1抗体的影响因素。
(3)比较间接血凝试验(IHA)、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四种血清学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
(4)分析云南野鼠鼠疫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和其主要寄生蚤的动态变化趋势。
(5)了解云南野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情况。
(6)了解云南野鼠鼠疫疫源地的基本情况和当地农民生产活动情况。(7)通过多项相关调查结果,初步综合评价该疫源地对人类的危险性。
方法:
(1)采集野鼠疫源地剑川县石龙村、长乐村的高危人群血清,同时采集五个县的非疫区人群血清作为对照,采用IHA进行检测,同时用X<2>检验分析 F1抗体的人群分布。
(2)对剑川县的被检疫区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对调查人群F1抗体阳性率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对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用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因素与F1抗体阳性者体内滴度的关系。
(3)同时采用四种方法检测疫区人群血清F1抗体,比较阳性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和一致性。
(4)汇总1983~2005年剑川县鼠、蚤监测资料,采用X<2>检验和方差分析(ANOVA)对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和其主要寄生蚤的各种指标进行分析。
(5)采集野鼠疫源地宿主动物血清,用IHA进行检测。
(6)查阅云南野鼠疫源地相关资料,同时对核心疫点石龙村进行实地考察。
结论:
疫源地高危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F1抗体阳性者,初步推测疫苗接种产生的抗体已维持20年以上,该人群体内抗体的保持年限最长超过50年,但F1抗体的成因需进一步证实。虽然反复接种疫苗与被检人群血清阳性率和抗体滴度明显相关,但不能排除该疫源地内曾有人间鼠疫的发生。鉴于本研究所涉及的几种血清学方法的特点,建议将GICA应用于疫情爆发初期的快速诊断和筛查,在追溯诊断和调查中将ELISA和IHA联合应用。该疫源地的动物鼠疫目前仍处于相对静息期,鼠、蚤的种群结构并无明显变化,但近几年鼠、蚤指标的上升趋势和疫区居民农业生产对鼠、蚤繁殖的促进增加了发生动物鼠疫的可能性,而且历史上该地区的家鼠鼠疫源于野鼠鼠疫,又曾波及人群,上述一系列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提示,云南野鼠鼠疫疫源地对人类的危险性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