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传统的校园欺凌会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在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欺凌行为——网络欺负。网络欺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其危害性并不低于现实欺凌。本研究从影响网络欺负行为的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入手,对青少年父母心理控制、自尊、自我控制和网络欺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旨为青少年网络欺负现象的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采用心理测量法,通过《父母心理控制量表》、《自尊量表》、《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和《网络欺负问卷》对河北省初一至高三年级800名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自尊水平、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网络欺负情况进行了测查。运用SPSS以及Process对数据结果进行了检验分析。研究二采用访谈法,通过自编的访谈提纲,对研究一中网络欺负得分高的20名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半结构性访谈。采用Nvivo软件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词频分析和聚类分析。基于两部分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青少年的父母心理控制、自尊、自我控制和网络欺负在性别、年级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感知的父亲心理控制水平、自尊水平和情绪自控要显著高于女生;初中生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控制均显著高于高中生,高二年级的自我控制最低;高中生的网络欺负行为更普遍;城市青少年的思维自控、行为自控能力要高于农村青少年;独生子女的自我控制要高于非独生子女。2.青少年父母心理控制、自尊、自我控制和网络欺负之间存在两两相关:父亲心理控制与自尊、自我控制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网络欺负呈显著的正相关;母亲心理控制与自尊、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与网络欺负呈显著的正相关;自尊与自我控制呈显著正相关,与网络欺负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控制与网络欺负呈显著负相关。3.青少年自尊和行为自控在父亲心理控制与网络欺负间起链式中介作用;青少年自尊和思维自控在母亲心理控制和网络欺负间起链式中介作用。4.青少年网络欺负实施者也可能是受害者;采用的攻击方式多为言语攻击,且对网络欺负行为存在一定认知偏差。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父母心理控制和网络欺负之间具体的作用方式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可为学校、家庭和社会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