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碳纳米管因其独特的一维管状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碳纳米管独特的电学性质(金属性或半导体性)与其手性结构紧密相关。为实现碳纳米管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必须对其手性结构和导电属性进行精细控制。近年来,以钴(Co)基高熔点合金(如Co-W)为催化剂在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控制制备研究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实现了高达97%的单一手性富集。然而,这类催化剂生长碳纳米管的机理仍不明晰,如催化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纳米管因其独特的一维管状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碳纳米管独特的电学性质(金属性或半导体性)与其手性结构紧密相关。为实现碳纳米管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必须对其手性结构和导电属性进行精细控制。近年来,以钴(Co)基高熔点合金(如Co-W)为催化剂在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控制制备研究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实现了高达97%的单一手性富集。然而,这类催化剂生长碳纳米管的机理仍不明晰,如催化剂的活性相、碳纳米管与催化剂之间的界面结构、碳纳米管的催化生长动力学等。基于此,本论文以揭示Co基催化剂生长碳纳米管机理为目标,利用封闭腔体的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系统(E-cell),在(近)常压下研究碳纳米管的生长热力学和动力学。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Co催化生长碳纳米管活性相的确定及其催化生长机理。针对Co催化剂生长碳纳米管活性相存在的争议和碳扩散机理不明,我们利用E-cell原位研究了 Co纳米颗粒在碳纳米管的孕育、形核和生长过程中的物相及结构演变。基于大量统计和严格误差分析,建立物相的可靠分析方法,并准确认定了Co生长碳纳米管的活性相为正交晶系的Co3C,且该物相在碳纳米管的各生长阶段保持不变。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计算表明,Co3C是碳纳米管生长过程中的热力学稳定物相,而碳纳米管生长所需的碳原子由表面和界面扩散供给。(2)Co-W和Co-Mo合金催化生长碳纳米管的活性相及碳纳米管与催化剂的界面结构。针对高熔点Co-W和Co-Mo合金催化剂生长碳纳米管机理仍不明晰这一问题,我们利用E-cell实现了碳纳米管在Co-W和Co-Mo合金催化剂纳米颗粒上的常压原位生长,从热力学角度研究了 Co-W和Co-Mo合金催化剂在生长碳纳米管过程中的活性相及碳纳米管-催化剂界面结构。基于建立的精确物相分析方法,我们确定了 Co-W和Co-Mo合金催化生长碳纳米管的活性相为立方晶系的M6C型η碳化物。此外,研究发现合金催化剂纳米颗粒在碳纳米管生长中可发生独立的转动,这表明催化剂纳米颗粒与碳纳米管之间存在弱相互作用的光滑界面且没有固定的取向关系。(3)Co和Co基合金催化剂生长碳纳米管的动力学的研究。针对压力鸿沟和催化剂成分对碳纳米管生长动力学的影响,我们原位研究了在不同温度和气体压力下Co催化剂生长碳纳米管动力学,以及Co和Co-W/Co-Mo合金催化剂生长碳纳米管动力学的差异。我们发现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压力是影响Co催化剂生长碳纳米管速率的主要因素;而在不同的生长速率下,碳纳米管的生长模式具有不同的倾向性,即在较高压力下,碳纳米管的生长速率快且倾向于顶部生长模式;而在较低压力下,碳纳米管的生长速率显著降低且倾向于底部生长模式。通过对比Co和Co-W/Co-Mo合金催化剂在常压下生长碳纳米管动力学的差异,我们发现Co-W/Co-Mo合金催化剂生长碳纳米管的速率比单金属Co催化剂生长碳纳米管的速率慢2个数量级,这表明催化剂的成分对碳纳米管生长动力学的影响显著。理论计算表明,固态Co-W/Co-Mo合金催化剂是通过表面扩散和碳纳米管-催化剂界面扩散实现碳纳米管生长所需的碳供给,而碳在Co和Co-W/Co-Mo合金催化剂上的扩散速率存在5-6个数量级的差异,从而影响碳纳米管的生长速率。
其他文献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自2009年被报道以来,在近十几年间经历了迅猛的发展,实验室报道的单结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PCE)由最初的3.9%发展到如今经过认证的25.7%。其中,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由于其能量转换效率高、可忽略的滞后效应和制备成本低等优势获得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中不同界面间的电荷传输势垒和晶界处的缺陷等仍然是阻碍其性能提升的主要因素。目前提高器件性能的主要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拓扑态和拓扑材料的发现,重塑了人们对物理和材料的理解。第一性原理计算通过对拓扑材料真实体系的预言,在连接拓扑物理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拓扑材料中,受到全局对称性保护的拓扑表面态或者边缘态具有零质量、高迁移率、缺陷容限以及近乎无耗散等输运特性。因此,人们对拓扑材料功能性的应用探索方面越来越感兴趣,包括可用于容错拓扑量子计算的拓扑超导体的实现、自旋电子学中新一代的技术
由于空间条件的限制,埋地管道与高压输电线路或电气化铁路在许多地方并行或交叉铺设,使得埋地管道受到交流电(Alternating Current,AC)干扰的风险日益增大。AC腐蚀、微生物腐蚀和应力腐蚀已成为埋地管道腐蚀失效的重要形式,并引起各国研究者的广泛研究。然而,在研究过程中常常会忽略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针对交流电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埋地管线钢应力腐蚀行为的研究少有报道。本文通过建立AC腐蚀模
高温超导体在超导态时具有零电阻性,且超导体陶瓷材料具有低导热系数。聚变堆超导磁体采用高温超导电流引线进行电力传输将显著降低其低温系统的热负荷,降低装置运行费用。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R)装置的100kA高温超导电流引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载流的高温超导电流引线,具有高载流、低漏热、长失冷安全时间等特性。本文介绍CFETR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的优化设计与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调研国内外万安级大载流
论文评价一直是科学计量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近年来学术论文一直以惊人的数量增长,如何有效的评估学术论文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学术评价往往在评价科研绩效以及分配学术资源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更加细致和全面的评价指标,有利于提高我国科研人员的学术实力,为一些重大科研工作推荐优秀人才。目前比较受关注的评价指标,如同行评议、影响因子和引用计数等存在许多局限性,忽视了对论文本身的关注。引用计数并不能全面而
图像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自动化图像理解算法取得了飞速发展,并且在智能监控、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模型通常需要大量、高质量的标注数据进行强监督训练,这在实际场景中难以满足。在数量的角度上,在某些领域收集以及标注大量数据成本较高,比如珍稀动植物数据的收集、医疗图像数据的标注等。在质量的角度上,标注数据的分布不均、标注错误已经训练和测试场景
随着人们对高温合金性能需求的日益提高,传统强化方式已经很难满足新型高温合金的设计要求。利用缺陷调控合金力学性能的方法逐渐被人们关注,纳米孪晶由于其特殊的低能结构,在起强化作用的同时,高温下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热稳定性,这使得纳米孪晶结构具有了成为高温合金强化手段的潜力。因此,本研究旨在将纳米孪晶与高温合金相结合,期望利用界面调控合金性能,实现材料的持续发展。本文将依托自主研发的新型Ni-Co基变形高温
聚变堆以及第四代先进裂变堆候选材料核结构钢—铁素体/马氏体(Ferritic/Martensitic,F/M)钢会经受高达14 MeV的中子辐照。高能中子辐照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离位损伤,还会与基体元素发生(n,α)、(n,p)嬗变反应产生大量的氦和氢等嬗变元素。氦在金属中的溶解度很低,容易聚集在材料缺陷如空洞、位错和晶界等处,形成纳米尺寸的氦泡。氦泡通常会导致结构钢的机械性能降级,如加剧其辐照硬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具备优异柔性的新型压力传感器的需求愈加迫切。传统的基于硅基材料的刚性压力传感器,无法满足在特定使用环境下对形变的要求,因此在柔性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柔性压力传感器由于其高柔性、可延展性和便携性等优点在健康监测、可穿戴器件、电子皮肤和人体运动监测等领域都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近些年来柔性压力传感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诸多柔性压力传感器仍然存在制备过程繁琐
磁场普遍存在于宇宙各个层次的等离子体中,磁能的释放过程构成了太阳以及恒星上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理解磁能释放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太阳活动,提升空间天气预报的水平,也有助于我们对于磁场重联这一基本物理过程的理解。太阳活动过程中所产生辐射的准周期调制是理解磁能释放过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论文利用多波段高分辨率观测研究了两类不同尺度太阳活动中的准周期调制过程:其中一项是耀斑的准周期脉动,另一类是米粒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