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地区菜用大豆种植历史悠久,害虫危害较重,进行节肢动物群落和主要害虫及天敌发生动态研究,对指导害虫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豆荚螟Etiellazinckenella(Treitschke)是影响菜用大豆产量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以幼虫为害花蕾、豆荚、豆叶,造成产量大幅度降低和品质低劣。本文系统调查了泰安肥城市菜用大豆种植基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明确了主要害虫和天敌发生动态,针对主要害虫豆荚螟进行了人工饲料的探索,并对饲养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泰安菜用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泰安地区菜用大豆田节肢动物种类有39种,属于2纲,10目,27科;数量较多的害虫有大豆蚜、小绿叶蝉、豆荚螟、烟粉虱等,天敌数量较多的有微小花蝽、中华通草蛉、异色瓢虫、龟纹瓢虫等。本文对菜用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数据进行了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等群落特征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在5月底和8月底优势集中性指数较高,而物种均匀性指数和多样性指数较低。本研究调查了主要害虫和天敌的发生规律:大豆蚜在6月下旬、7月初和8月底为危害高峰期,小绿叶蝉在菜用大豆生长后期发生减轻,豆荚螟幼虫发生高峰期在8月中旬,烟粉虱从6月下旬开始一直处于发生期;微小花蝽发生高峰期为7月上中旬,中华通草蛉从8月份数量开始减少,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在整个生长期均有发生。调查结果为菜用大豆田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2豆荚螟不同人工饲料的生命表本试验采用生命表方法研究了4种不同饲养配方对豆荚螟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饲料配方中,配方1的饲养效果最好。豆荚螟各龄幼虫在配方1中历期相对较短,存活率较高,在配方2和配方4中幼虫各历期较长,且差异显著;卵历期和蛹历期在配方1中最短,在配方4中最长,且差异显著;平均世代周期(T)在配方1中最低,为34.05 d,在配方4中最高,为37.72 d。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净生殖率R0在配方1中最高,分别为0.08521 d-1、1.0890 d-1、为18.46头,单雌产卵量在配方1中最多,为39.57粒。将优选的配方1与天然饲料大豆的饲养效果进行比对,配方1有更好的饲养效果,且能够满足豆荚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3豆荚螟人工饲养方法研究本试验对豆荚螟的饲养方法进行了研究,包括不同饲养器具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性比交配对生殖力的影响,以及不同产卵器具对产卵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平底试管和12孔培养板,使用30 ml塑料量杯饲养幼虫存活率最高,5个龄期存活率均在93%以上,3种饲养器具幼虫历期差异不明显;不同性比值对成虫寿命和产卵孵化率的影响不明显,雌雄比为1:2时产卵量最高;不同产卵器具对雌雄成虫寿命的影响不显著,分别为14 d左右和11 d左右,且雌成虫只在豆荚上产卵,在其他3种器具上产卵量均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