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耳聋基因SNP分型基因芯片产品的研发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0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研究领域。本论文首先进行了文献研究,筛选出了南方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GJB2基因、SLC26A4基因和和mtDNA 12S rRNA基因上存在的20个SNP突变热点;建立了基于这些SNP位点的多重PCR、单碱基延伸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联合对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分型方法;设计了点制41条探针,共6个Arrays,每个Array分布了144个信号点耳聋分型芯片,每张芯片可检测6个样本。结果表明:该基因分型芯片的检测灵敏度为75pg;用一代测序确诊的23例患者样本进行测试,结果检测特异性为100%,假阳性0%;数据的批间差10%以下。扩大样本数至南方地区235例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样本,研究发现67例携带GJB2突变基因,其中c.235delC突变34例(14.17%),c.109G>A突变10例(10.21%);发现31例携带SLC26A4突变基因,其中c.919-2A>G20例(8.51%),c.2168A>G 9例(3.83%);发现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存在m.1494C>T有21例(8.94%),m.1555A>G有3例(1.28%)。结论:南方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的致病基因以GJB2基因突变为主,SLC26A4基因突变次之,最后是线粒体DNA 12S rRNA突变。
其他文献
为调查阿克苏某香猪场隐孢子虫和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感染情况,采集该场44份香猪新鲜粪便,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进行检测和种类鉴定。结果发现,香猪隐孢子虫感染率为20.5%(9/44
辅导员是我校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骨干力量。目前,现有相对简单的培训模式已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对新任辅导
在不断强化经济发展以确立国家地位的今天,各国的政党制度都面临各自的发展难题。若要社会资源选到充分利用和最优配置,努力实现在同一层级内不同社会王体权力对等,同一社会王体
本文所采用的生物反应体系为丝状真菌发酵体系,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的手段对生物反应设备(搅拌式发酵罐)的改良和优化进行研究,主要考虑其内部流场的混合情况以及剪切、溶氧等操作参数的情况,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研究。首先,对传统的搅拌式发酵罐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模拟结果与本构模型数据拟合度较好,说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的方法能够较好的表现出发酵设备的内部混合情况。研究结果发现搅拌式发酵罐中,在一定范
<正> 不久前,记者曾两次前往北京西郊拜访了新闻界前辈穆欣同志。这位新闻老战士,在党的新闻战线上孜孜不倦地耕耘了48个春秋。早在战争年代,他就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