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不同效应室靶浓度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TCI方案应用于门诊乳腺手术的效果,探讨此类手术适宜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浓度;通过进一步与丙泊酚复合芬太尼TCI方案比较,评价麻醉过程和质量,探讨何种方案更符合门诊手术麻醉的要求。
[方法]:第一阶段选取门诊单纯行乳腺肿瘤切除手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n=20)。Ⅰ组设定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分别为4μg/ml和3ng/ml,Ⅱ组两药效应室浓度分别为3μg/ml和4ng/ml,Ⅲ组两药效应室浓度分别为4μg/ml和4ng/ml,Ⅳ组两药效应室浓度分别6为3μg/ml和3ng/ml。所有患者不使用术前药,开放静脉后行TCI,当效应室浓度和血浆浓度达平衡后置入喉罩,行正压通气。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T1)、两药效应室浓度平衡时(T2)、置入喉罩时(T3)、置入喉罩后2min(T4)、手术开始切皮时(T5)、肿瘤切除时(T6)共6个时点的HR、BP及BIS值变化。在T3时点根据张口度、恶心、呛咳、体动及总体条件观察LM的置入条件。记录术中用药情况,观察术中有无浅麻醉反应。术后电话随访麻醉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第二阶段选取44例门诊单纯行乳腺肿瘤切除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R组,n=22)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PF组n=22)。以丙泊酚效应室浓度4μg/ml、瑞芬太尼或芬太尼效应室浓度3ng/ml行TCI。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T1)、两药效应室浓度平衡时(T2)、置入喉罩时(T3)、置入喉罩后2min(T4)、手术开始切皮时(T5)、肿瘤切除时(T6)、呼唤睁眼时(T7)及拔除喉罩时(T8)的HR、BP及BIS值变化。观察并比较LM置入条件,记录停药至拔除喉罩时间、手术时间、离开PACU时间、术中用药情况及丙泊酚、瑞芬太尼或芬太尼的用量。观察术后OAA/S评分及VRS评分。术后24小时随访麻醉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第一部分:
1、LM置入条件:Ⅰ、Ⅱ、Ⅲ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Ⅳ组LM置入优良率明显低于另三组(P<0.05)。
2、术中浅麻醉反应:Ⅳ组发生率较另三组明显增加(P<0.05),Ⅰ、Ⅱ、Ⅲ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3、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情况:Ⅲ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另三组(P<0.05),Ⅰ、Ⅱ、Ⅳ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4、麻醉后并发症发生情况:Ⅱ组有发生一例术中知晓,另三组无术中知晓发生。四组间术后恶心呕吐、头痛眩晕的发生率相似(P>0.05)。
第二部分:两组麻醉方案均能提供同样的意识消失时间、喉罩置入条件及稳定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状态(P>0.05),两组麻醉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相似(P>0.05)。但PR组拔除喉罩时间、离开PACU时间较PF组明显缩短(P<0.05),PR组喉罩拔除后即刻OAA/S评分较明显高于PF组(P<0.05)。
[结论]:
1、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分别达4μg/ml和3ng/ml时可提供良好的LM置入条件、稳定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
2、与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靶控输注相比,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更符合门诊手术麻醉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