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周围性面瘫为临床最常见的面肌麻痹,其中外伤性面瘫是周围性面瘫中常见的一种,约占周围性面瘫的1/3。治疗面瘫是耳鼻咽喉科医师重要的任务之一,临床上首先应确定损伤的部位和程度,然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其中面神经不同程度的损伤与预后直接相关。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通常只能通过面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m;ENoG),将患侧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与健侧对比,计算出神经变性的百分率。由于此检查手段只是推测神经纤维的损伤数量,很难获得与病理相关的面神经损伤证据,无法从组织病理学角度具体的把握神经纤维的损伤级别及性质。这就首先需要我们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动物实验模型,可以用来精确的了解神经纤维的损伤程度。以往建立的动物实验模型存在不少缺陷和弊端,主要是不能客观控制力度/时间值,使损伤力度量化,因此实验的可重复性不满意;也没有考虑到运用由轻到重可以连续增加的力度,达到损伤的连续性,从而建立不同级别的面神经损伤,因此无法客观的观察各级损伤的演变过程;另外,有些模型的建立操作过程繁琐,方式比较复杂,受仪器等条件限制,研究范围比较局限。针对以上情况,本研究首次运用一种新的损伤方法,建立了面神经机械性压迫损伤实验模型,本模型克服了以上弊端,实现了压力/时间值的量化,使其可客观控制。于伤后3天,14天取材,对损伤后的面神经组织采用三种染色方法相结合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变化,即应用HE染色,变色酸2R—亮绿法,改良的Bielschowsky染色法光镜下分别观察神经纤维周围结缔组织,髓鞘,轴突和Schwann细胞的变化,其染色方法新颖且有效,按照Sunderland神经损伤分级法,本模型建立了家兔面神经不同级别的机械性压迫损伤模型;分别观察不同损伤级别的组织病理学演变过程,初步探讨压力/时间与面神经损伤程度的关系。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经过大量多次重复实验,将压力/时间值与临床上常用的检测面神经损伤程度的手段面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m,ENoG)相结合,将压力/时间值与ENoG的某项稳定反映面神经损伤程度的指标进行统计学的相关性研究,从而有望将Sunderland面神经损伤级别与面神经电图两者建立一种直接对应关系,这样更深入的探讨压力/时间与面神经损伤程度的关系,可为临床上面瘫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72侧面神经颊面干,根据不同的压力/时间值分为3大组6亚组,采用一种新型压迫方法,对面神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于伤后3天,14天取材,应用HE染色,变色酸2R—亮绿法,改良的Bielschowsky染色法光镜下分别观察神经纤维周围结缔组织,髓鞘,轴突和Schwann细胞的变化。结果5cmHg~30cmHg/30s,5cmHg~15cmHg/60s,5cmHg/2min造成SunderlandⅠ级损伤;40cmHg~55cmHg/30s,30cmHg~40cmHg/60s,15cmHg/2min造成SunderlandⅡ级损伤;75cmHg/30s,55cmHg/60s,30cmHg/2min造成SunderlandⅢ级损伤;75cmHg/60s,40cmHg~75cmHg/2min造成SunderlandⅣ级损伤。结论本实验中压迫工具的制作采用了一种可完全控制压力/时间值的方法。建立的损伤模型由轻到重分为不同的级别,运用的方法操作简便,效果确实准确,消除了主观及其他不利影响因素,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可模拟建立面神经SunderlandⅠ级~Ⅳ级损伤,实现由轻到重的连续性损伤过程;将三种染色方法结合运用,HE染色观察神经纤维周围结缔组织,变色酸2R—亮绿法观察髓鞘,改良的Bielschowsky染色法观察轴突,都取得了满意的染色效果,能够较全面观察面神经损伤的病理演变过程,可为其损伤与修复的更深入研究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