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与厚板空间可展天线的概念设计

来源 :陈学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l1108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展结构以其具有大折展比、便于运输存储等优势,在卫星天线、太阳翼、星载雷达和太空望远镜等众多空间结构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各种空间设备向着大型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对性能优良的可展结构的需求与日俱增。设计具有高可控性、大收纳率的可展结构,对开发性能优良的航天设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空间可展设备所应用的天线按照工作面形状可以分为平面和抛物面两类,鉴于其通常是由一些基本单元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构建而成,本文以一种具有旋转折叠特征的零厚度折纸为基本单元,通过排列组合设计了一种周向折展的平面可展结构和一种径向折展的平面可展结构,并进行了厚板化设计;以Bennett机构和球面四杆机构为基本单元,通过排列组合设计了一种抛物面可展结构。本文所设计的可展结构可服务于薄膜与厚板空间可展天线的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结合刚性折纸相关理论,对plane linkage折纸单元进行了机构运动学分析,指出其折叠过程中出现的干涉现象,并针对此现象提出了两种无干涉的变异单元。随后通过对这两种变异单元的排列组合,设计出一系列具有大折展比的空间可展结构的零厚度排列方案。同时,对这些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最优方案。进一步考虑到实际工程应用中纸张的厚度不可忽略,本文以厚板理论为基础,将设计出的零厚度折纸方案转化为厚板折纸,设计并制作出一种具有大折展比、可单自由度周向折展的可展结构。随后,对已设计的正六边形折纸图案进行改进,设计出一种改进后的零厚度正六边形折纸。进一步结合桁架理论和厚板折纸理论分析并降低了其自由度,从而提高了该机构的可控性,并借助D-H法对其进行了运动学分析。考虑到实际工程中应用的空间设备多有一侧为平整的工作表面,通过采用新的机构对原有机构进行运动等效替换,使其具有一侧平整展开表面,最终得到了一种具有单自由度大折展比的可展结构设计方案,该方案能够实现径向的折叠。最后,本文以一种已有天线的旋转抛物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抛物面母线方程,设计了尺寸大小合适的Bennett机构和球面四杆机构对其进行包络。进一步通过在周向进行机构的串联,实现了对整个旋转抛物面的包络,借助机构的运动实现整个旋转抛物面的折展运动,得到了一种适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大型抛物面可展结构。本文基于刚性折纸理论和厚板折纸理论,借助折纸机构运动学分析和桁架方法,结合几何排布法设计出了两种平面可展结构和一种抛物面可展结构,可作为未来薄膜与厚板空间可展天线设计过程中的备选方案。
其他文献
作物花器官病害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安全,因为这些病害不仅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甚至会引入食物毒素。水稻是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正遭受一种严重的花器官病害—稻曲病的危害。稻曲病病原菌通过侵染正在发育的水稻颖花,形成体积数倍于水稻籽粒的球状病原体,即稻曲球。稻曲球的形成不仅导致穗部秕谷率增加而影响产量,而且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影响品质、威胁人畜健康。然而,目前人们对稻曲病菌致病机理及其与水稻互作机制的认
学位
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强大动能,但随之而来的安全威胁和隐私保护问题却带来了新的挑战。人的身份安全与生活息息相关,诸多日常安保场景都对身份的精确识别有着迫切的需求。当今数字化社会环境需要安全、普适性强、隐私性好的身份识别技术来实时验证个人身份。本文从人体运动产生的微多普勒信号出发,对基于雷达信号的身份识别方法展开研究,针对小样本数据身份识别、短时窗样本身份识别、身份与动作联合
“没有任何国家,在未实现乡村现代化的前提下,就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正值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机;也是脱贫攻坚进入“后扶贫时代”,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奋进时期;更是处于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转段契机。可以说,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放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农村站
学位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结合了环境感知、无线通信和数据处理的自组织网络,具有成本低、布网快速、可远程监控和大规模组网等特点;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对海洋环境以及其物理特性进行观测,对于海洋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往往通过复杂的多跳路由机制进行组网,由于海上无线电波传播复杂,单跳传输的距离通常较短,且会存在组网可靠性差等问题,影响了海洋无线传感器网络发挥作用。因此,针对海洋
学位
九国租界的建设给天津带来了大量风格各异的近代建筑,但历经数次战争、自然灾害及城市化进程中的开发建设等各类事件,已有大量建筑被损毁或拆除。随着学界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消失的天津近代建筑作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亟待整理与研究。首先,本文通过搜集大量文献资料,正向整理对天津近代建筑造成破坏的大事件和部分消失的建筑,梳理出部分大事件;通过对建筑消失原因的调查与分析,进一步反向推演,补充完善大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的问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的共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聚集地,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老旧住区因建设年代较早,节能标准和节能手段均较为落后,无论是住宅室内保温隔热,还是住区外部环境都不理想,无形中增加了碳排放量。同时老旧住区由于房屋条件老化,住区环境较差,难以适应现代生活需要,面临更新改造的问题,在更新过程中又需经历材料
针对四川丘陵旱地气候冬干春旱下,水分亏缺限制根系氮吸收,导致产量低、水氮素利用效率低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于2016-2018年在西南典型丘区四川仁寿县,在冬小麦-夏玉米复种方式下,开展秋闲季秸秆覆盖(不覆盖NM、免耕覆盖SM)和施氮量(不施氮N0;正常施氮CN:180kg/hm~2;减氮RN:120kg/hm~2)的二因素裂区试验,探究秸秆覆盖与施氮量对土壤水热平衡、氮素平衡、根系构型、干物质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