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QS干扰活性微生物的筛选及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生物检测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研究发现,一些动植物病原菌利用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QS)调节毒性因子的表达。QS干扰物(Quorum sensing inhibitor,QSI)通过阻断病原菌的QS系统而起抗病作用,但不杀死细菌,因此不大可能诱导细菌产生抗性。目前QS干扰物的筛选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研究根据非酶类QSI的特点,建立了微生物初筛模型,即以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SCG1为报告菌,以马铃薯为测试植物,筛选具有抗病活性的微生物。通过该模型筛选到312株对E.carotovora SCG1的致病力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抑菌圈检测得到对SCG1生长没有抑制作用的3株细菌B6-5、B38、B35。菌株B6-5的抗病效果最好,作QS干扰的进一步验证和检测分析。 在混有适量报告菌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n tumefaciens)WCF47、AHL信号产生菌E.carotovora SCG1或E.coli DH5α(pJZ365)、X-gal的ABM检测培养基上打孔,点样孔中加入B6-5灭酶培养上清液,培养12h后,发现点样孔周围出现了和蓝色背景反差明显的白色圈(非透明圈),而液体LB对照周围无白色圈,说明B6-5灭酶培养上清液中的确存在干扰E.carotovora SCG1和E.coli DH5α(pJZ365)QS系统的活性物。 将A.tumefaciens WCF47接入混有B6-5灭酶培养上清液和AHL粗提物的培养基中,经4h培养,测β-半乳糖苷酶酶活。结果发现,添加了菌株B6-5灭酶培养上清液的样品组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和清水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反而稍高),说明B6-5灭酶培养上清液对AHL信号合成后的作用过程无影响。 E.coli DH5α(pJZ365)接入添加了B6-5灭酶培养上清液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定时取样制备上清液。以WCF47为指示菌,用混有X-gal的琼脂条检测AHL信号的产生量。结果显示,待测样下端的蓝斑明显少于对照,且色浅,证明了B6-5灭酶培养上清液通过抑制AHL信号的合成而干扰QS系统。 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常在生化反应方面发生较大变异,传统的生化鉴定法难以及时进行确诊。产生特定的AHL信号分子是铜绿假单胞菌的特征之一,本文对多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及其生化反应变异株AHL信号产生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利用AHL信号生物感应菌株WCF47快速准确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及其生化反应变异株的新方法。
其他文献
摘要:“读”“写”不分家。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机地把教学材料和书面表达结合起来,以课本为载体,从课堂教学入手,把写作教学根植于阅读教学中,从教学材料中提炼和设计写作,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整合作了粗浅的探讨,并结合典型案例的分析,对“以读促写”的教学形式作了有效的尝试。  关键词:阅读;阅读与写作整合;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
F-box蛋白是一类含有F-box基序(motif),在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过程中具有底物识别特性的蛋白质家族。通常,F-box蛋白通过自身的F-box基序与Skp1结合,连接到SCF(Skp1-Cdc53-F-bo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课堂主角,要将数学课堂还给学生.建构“激趣导入—合作探究—达标检测—拓展延伸—多元评价”数学高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推行,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每个学校都在不断地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以便于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
Na+/H+逆向转运蛋白(Na+/H+antiporter,NHX)广泛存在于植物之中,具有抗盐功能。本文所研究的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ThNHXl来自小盐芥(Thellungiellahalophila),AtNHX2来自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