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载LIDAR数据滤波与建筑物提取技术研究

被引量 : 66次 | 上传用户:mnbmnbmnbmnbm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载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技术是一种崭新的遥感技术,它给人们带来了新型的观测手段和测量方法,为地形测绘提供了新途径,也为突破某些传统测绘手段很难解决的测绘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旨在研究机载LIDAR数据应用于DEM(DigitalElevation Model)、DSM(Digital Surface Model)的生产以及在城市三维建模中的潜力,对其中的关键处理技术——数据滤波与建筑物提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自主开发了一套基本功能完整的机载LIDAR数据处理系统——Lidar-Fire。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回顾了机载LIDAR系统及其数据后处理技术的发展概况;介绍了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机载LIDAR数据处理软件TerraScan的主要功能,指出了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不足和技术难点;对机载LIDAR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深入分析了机载LIDAR系统的主要数据误差源及其改正模型。2.实现了基于多分辨率分析的滤波算法、分层稳健线性估计滤波算法以及基于渐进窗口尺寸的数学形态学滤波算法等典型滤波算法,并进行了实验,在此基础上引入了逐行双向标识算法——OBL(One-dimensional and Bidirectional Labelling),并对之进行改进,提出了改进的OBL算法——POBL(Progressive One-dimensionaland Bidirectional Labelling第—)。该算法在滤波过程中引入了多种判断尺度,克服了现有滤波算法判断尺度单一,无法适应复杂地形环境的缺点,有效的提高了在复杂背景环境下数据滤波的准确率。3.提出了临近关系尺度,利用该尺度有效地分离了建筑物表面点和植被表面点,解决了现有算法在实现建筑物表面点与植被表面点分离时过分离和欠分离的问题;引入了R半径密度概念,实现了准确而快速的建筑物脚点分割。4.提出了基于最小外接矩形的建筑物三维重建算法,该算法较好地克服了基于不变力矩的建筑物三维重建算法对数据质量的要求和依赖,实现了自由度较高、速度较快的建筑物三维重建的目的。5.实现了基于数据驱动的建筑物三维重建算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混合模型的建筑物三维重建算法,即在建筑物三维重建过程中,同时利用模型驱动式建筑物三维重建算法和数据驱动式建筑物三维重建算法,在可对多种结构模型的建筑物进行三维重建的前提下,有效的提高了重建速度。6.开发了一套功能基本完整的机载LIDAR数据处理系统LIDAR-Fire。利用该系统对德国Narrode地区以及英国Birmingham的多块数据进行了处理实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统计,与国外专业处理软件进行了对比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性能稳定、精度可靠、正确性均已达到国际相关的、先进数据处理软件的水平。
其他文献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生活方式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在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和公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对于生活方式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重点放在
耕地既是人类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也是自然资源环境的一部分,对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都有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价值。耕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联系紧密,对相关的碳循环、水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思想与先进技术应用到会计信息中,会计信息也在很多层面有了一定的改变。本文首先通过管理层、知识体系、社会需求、技术几个方面来解析
综述了自198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高温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研究组(郭建亭研究组)在高温结构金属间化合物NiAl及其合金、Ni3Al及其合金、FeAl和Fe3Al及其合金、TiAl合金以及金属间
批评话语分析(CDA)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和社会结构是密不可分的。而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工具,采用
对C/S模式和B/S模式的技术做了一个简要的对比 ,同时针对目前流行的B/S模式中的数据库访问技术做了扼要的阐述。
描述了 .NET框架中ADO .NET组件的基本结构 ,并给出一个实例完成在C #中使用ADO .NET组件对数据库的访问
本文研究设施选址问题的数学模型和优化算法。文章首先综述了选址问题,特别是竞争选址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选址研究中的经典模型和常见解法。然后给出了如下四个方面的
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CRF)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难治性疾病,尽管透析和肾移植术可使部分终末期患者的生存率有较大提高,但目前仍是死亡率较高的病种,有关资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在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青壮劳动力自发性的流向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这一情况延续了二三十年,不断为农村地区带回了大量资金,发展了农村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