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随着鳌虾养殖规模快速增长,其人工繁殖相关的智能化技术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其中,对孵化场中虾卵的准确计数是鳌虾人工孵化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准确的数量信息能够给养殖场管理者提供丰富的信息反馈,如母虾抱卵数、孵化率、存活率等,能够帮助管理者实现更加精细和有效的放养管理。然而,目前在孵化场中的虾卵计数主要由相关人员进行人工打样和人工清点。人工方式必然费时费力,容易出错,而且在操作方面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鳌虾养殖规模快速增长,其人工繁殖相关的智能化技术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其中,对孵化场中虾卵的准确计数是鳌虾人工孵化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准确的数量信息能够给养殖场管理者提供丰富的信息反馈,如母虾抱卵数、孵化率、存活率等,能够帮助管理者实现更加精细和有效的放养管理。然而,目前在孵化场中的虾卵计数主要由相关人员进行人工打样和人工清点。人工方式必然费时费力,容易出错,而且在操作方面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较差。另一方面,以卷积神经网络(CNN)为主的深度学习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在图像处理、图像识别等方面取得优异表现。相对于传统目标计数方法,基于CNN的目标计数算法在处理速度和计数精度上都有着较大的优势。依据当前发展趋势,本文开展了基于CNN的虾卵计数算法研究,并解决了一些实际应用的相关问题,具体如下:首先,本文详细阐述了目标计数方面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介绍了CNN和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并对几种经典的CNN模型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其次,鉴于虾卵计数相关数据集匮乏的现状,制作了一个澳洲红螯螯虾的虾卵数据集,其中包括450幅实地拍摄的虾卵图像,共包含了约272,000颗准确标注的虾卵。为虾卵相关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研究材料。此外,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虾卵数据集生成方法,通过这种算法免除了数据集标注过程中的人力耗费,并提高了数据集标注的精度。然后,为了实现对虾卵位置和轮廓等低级特征的保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残差模块的虾卵计数模型(RECNet)。整个模型采用端到端的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在编码器部分以残差模块为基础,实现对虾卵位置和轮廓等低级信息的保持。此外,本文还设计了一种基于VGG-16的虾卵计数模型(SECNet)。该模型直接截取VGG-16作为前端,以卷积层穿插转置卷积作为后端,使模型具有更大的感受野,以实现对输入图像特征的有效提取。接着,对两个模型在我们所收集的真实虾卵数据集与合成数据集上进行了一系列训练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和模型在密集场景下的虾卵计数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最后,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设计搭建了一套十分简便的虾卵自动计数系统。通过在实际应用场景的测试,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基于CNN的虾卵计数算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双臂协作机器人技术成为了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协作型机器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而对协作机器人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在很多实际应用场合,单臂机器人无法完成复杂的操作任务,为此,可以使用双协作机械臂组成双臂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视觉感知系统也是机器人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将RGB-D视觉信息、机械臂末端位置和速度等多信息的融合,同时对机器人进行综合轨迹规划,对提升机器人自主能力有较
作为一种频繁发生的自然现象,海洋内波对海上军事活动和海洋工程建设有着严重的破坏性影响。随着海洋工程和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内波监测和预报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传统的内波监测方法主要是锚系阵列监测以及卫星遥感观测。锚系阵列监测方法是基于温盐深链和ADCP等传感器,通过对海洋水体物理变化监测来实现海洋内波监测。卫星遥感观测方法是基于卫星图像分析,通过对内波引起的海面波纹成像特征提取和观测来实现
城市的绿化水平近年来不断提高,而绿化草坪的维护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资源,故以智能割草机代替人工维护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但是在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具备定位功能的智能割草机中存在如下缺点:智能割草机的室外定位精度不高,易受到多径效应和NLOS的影响导致定位稳定性较差;且通常采用单一的随机路径规划进行割草作业,其割草作业耗时较长且容易存在部分区域漏割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超带宽定位的智能割草机系统,
针对现有指针式仪表读数识别算法存在鲁棒性和通用性差的问题,本文对算法中的关键步骤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一套基于深度学习的指针式仪表读数识别新算法,主要步骤包括图像校正、图像极坐标变换以及仪表示数计算。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刻度值文本的图像校正方法。针对传统图像校正方法存在仅适应某一特定仪表和鲁棒性较差等问题,且考虑到刻度值文本是仪表的通用特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刻度值文本特征匹配的仪表图
陆基导航系统在无线通讯、导航定位、气象预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相比于星基导航系统具有信号传播稳定、不易受干扰等优点,可作为星基导航系统的重要备份。但是由于地波信号传播路径复杂、以及受气候、季节等难以预测的因素影响,导致传播时延计算精度较低。其中附加二次相位因子(ASF)是影响精度的关键因素,本文深入分析了影响ASF时延的因素和修正方法,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阐述了低频地波传播时延的三个组成部分。
近些年,人们对高速率通信有了越来越大的需求,毫米波频段因其具有频段资源丰富、传输速率高等优点逐渐成为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Ka波段作为毫米波频段的一部分,受到了广泛研究。而CMOS工艺在成本和集成度方面的表现要优于化合物工艺。并且低噪声放大器是无线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如何基于CMOS工艺设计出工作在Ka波段的低噪声放大器对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首先,文章阐述了国内外毫米波频段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一种具有连通性的网络系统,该系统将数量不定的传感器以非结构化但逻辑有序的方式部署在监测区域内,传感器之间通过无线信道传输的控制消息来获取相关信息,因此具有感应环境、收集处理数据以及交互信息的能力。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深入应用,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也相继开展研究。在5G时代下,人们对网络的覆盖率要求更高,在地理环境复杂,地势偏
近年来,随着我国集成电路芯片领域高速发展,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设计趋向模块化,其复杂度和工艺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对集成电路的验证提出巨大挑战。通用验证方法学(Universal Verification Methodology,UVM)的诞生和发展极大提高了集成电路验证的工作效率,其通过对自身技术更迭来不断适应当前大规模芯片验证。同时,由于CPU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其运算
如今,通信为人们带来了便利,通信中信息传输的容量和速率更是万物互联基础。与传统的电子通信系统相比较,全光通信网络信号处理速度快、信息交换及时不再受“电子瓶颈”的影响。作为全光通信网络的关键器件,全光逻辑门已广泛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利用半导体光放大器(Semiconductor Optical Amplifier,SOA)、Sagnac干涉仪(Sagnac Interferometer,SI)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供电方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Magnetic Coupled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MCR-WPT)具有高效率、中等传输距离、对传输介质依赖小等优点,成为主要研究方向。目前,MCR-WPT技术主要研究集中于“一对一”线圈传输模式,但存在为满足时效性需求的情况下,需要多个接收负载端的应用场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