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气速密相流化床内气泡及颗粒聚团特性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3697313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固密相流化床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等多个领域。甲醇制烯烃过程为典型的气固密相流化床工艺之一。甲醇制烯烃反应过程是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气相分子数变化引起反应器内气体线速不断变化,从而影响反应器内气固流动特性,进而影响甲醇制烯烃的反应特性及产品分布。因此,研究变气速密相流化床气固流动特性,可为甲醇制烯烃等工艺过程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本研究搭建直径为200 mm,高4.5 m密相流化床实验装置,以甲醇制烯烃工艺为基础设计变气速条件,详细研究了变气速密相流化床气固流动特性,重点研究变气速密相流化床内气泡和颗粒聚团特性。首先,系统研究了变气速密相流化床内气固流动特性。反应器轴向上,颗粒浓度和颗粒速度分别呈现“指数型”和“倒C型”不均匀分布特点。依据颗粒浓度沿反应器轴向分布特性,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个区域:底部密相段、中间过渡段和顶部稀相段,三个区域对应的颗粒浓度波动范围分别为:0.150~0.250,0.050~0.150和0.005~0.050。依据颗粒速度沿轴向分布,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底部加速区和上部减速区,且在加速区和减速区交界位置处存在最高颗粒速度,最高可达0.80m/s。反应器径向上,颗粒浓度和颗粒速度则分别呈现“中心稀,边壁浓”和“中间高,边壁低”的不均匀分布特征,不同操作条件下颗粒浓度径向上处于0.004~0.300之间,颗粒速度径向上波动幅度最高可达1.8 m/s。与恒气速密相流化床气固流动特性相比,变气速密相床内颗粒浓度、颗粒速度轴径向分布更加均匀,气固接触及混合特性更加优越。其次,系统探索了变气速密相流化床内气泡特性分布规律。气泡相时间分数分布范围在17%~53%之间,且气泡相时间分数随表观气速的增加而整体增加,随静床高度的增加而整体降低,随径向位置的增加而降低;气泡相浓度分布规律与颗粒浓度分布规律较为相似,且气泡相浓度整体低于颗粒浓度,两者的差值在0.02~0.15之间;气泡尺寸在某一轴向高度存在最大值,最大气泡尺寸可达25 mm,且最大气泡尺寸与轴径向位置和操作条件紧密相关。与恒气速密相流化床气泡分布特性相比,变气速情况下,密相流化床内气体量更高,更有利于气泡的形成及生长。最后,研究了变气速密相流化床内颗粒聚团特性分布规律。颗粒聚团时间分数分布范围在8%~30%,相比于恒气速条件,变气速条件下颗粒聚团时间分数对轴径向位置变化不敏感,对操作条件变化较为敏感;颗粒聚团浓度处于0.08~0.42之间,变气速条件下颗粒聚团浓度轴向分布较为均匀,且受操作条件影响较小;颗粒聚团尺寸分布范围在1~8 mm,变气速条件下颗粒聚团尺寸分布范围较窄,平均颗粒聚团尺寸稍有增加;颗粒聚团产生频率处于2~20 Hz之间,变气速条件下颗粒聚团产生频率在底部区受操作条件影响更大,而顶部区,操作条件对颗粒聚团产生频率几乎无影响;颗粒聚团维持时间在4~14 ms之间,变气速条件下颗粒聚团维持时间分布特征与颗粒浓度分布特征较为相似,颗粒浓度越高,颗粒聚团维持时间越长;颗粒聚团速度在-0.2~0.3 m/s之间,变气速条件下颗粒聚团速度轴径向分布更加均匀,但是进入充分发展区对应轴向高度几乎不发生变化,恒气速和变气速条件下颗粒聚团进入充分发展区对应轴向高度差在0.1 m以内。与恒气速密相流化床颗粒聚团分布特性相比,变气速情况下,密相流化床内气固间湍动程度更加剧烈,不利于颗粒聚团稳定存在,颗粒聚团结构更易被破坏。
其他文献
丙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本有机原料,它的来源主要是源于石油蒸汽裂解工艺。传统的蒸汽裂解法对于装置运行要求高,经济成本大,同时会造成原料的耗费等问题,而且单纯进行工艺设备改进无法满足人们对丙烯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丙烯增产技术急需转型。相比于甲醇制烯烃、丙烯歧化等丙烯增产技术,FCC催化裂化工艺在我国炼油行业已经发展得很成熟,而且有着良好的设备基础,不需要大规模改进设备增设厂房等生产优势。故利
研究背景与目的胱天蛋白募集域蛋白9(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containg protein,CARD9)为CARD家族中的一员,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要的免疫衔接蛋白之一。研究已证实CARD9蛋白的功能异常与多种疾病有关,如炎症性肠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近年来,研究发现CARD9基因突变与真菌易感相关,临床上在真菌病患者中越来越多的CARD9基因突变被发现和报道。C
有机电子器件具有质量轻、可兼容于柔性衬底、可大面积制备等一系列优点,在集成电路、柔性显示、有机传感器等领域展现出非凡的应用前景。近几十年中,针对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存储器件,研究者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研究进展。然而,目前关于OFET存储器件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远远未能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鉴于此,本文从OFET存储器件结构的合理设计入手,为当前该类器件研究中存在的一
石油、气溶胶、各种水体由于其中的有机物高度混合的特征,统称为复杂有机混合物。碳元素在复杂有机混合物间循环,与能源、气候和环境息息相关。其中,水溶性有机质广泛存在于海洋、湖泊和地下水等各种水环境中,其形成机理和环境效应尚不明确,限制了人类对水溶有机质的治理和开发。水溶有机质分子组成复杂,迄今为止通过色谱等分离手段获取的分离度十分有限,通过高分辨质谱获取的分子组成定性信息受电离选择性影响也较为片面,定
压力波动已被证明与气固多尺度结构的动态行为密切相关,因此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从压力波动中提取关键特征信息,有助于理解循环流化床的多尺度动力学。为了充分认识循环流化床内的气固多尺度特性,本文使用一套综合型循环流化床冷模实验平台,在提升管Ug=5-9 m/s、Gs=100-800 kg/m~2s和下行床Ug=1-9 m/s、Gs=100-1000 kg/m~2s高密度操作范围内,详细研究了采样频率对压力
下行床反应器由于其床层内气固两相均顺重力场并流向下流动,使得下行床内气固分布较为均匀,颗粒轴向返混程度小,气固接触时间短,因此下行床反应器在超短接触的催化裂化过程,煤粉高温裂解过程以及生物质快速裂解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学者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下行床内宏观流动特性与提升管相比更为均匀。然而,学者们通过实验以及模拟的研究手段证实了下行床内存在颗粒聚团。因此,在对下行床的模拟过程中需要考虑颗粒聚
近年来微反应器作为微化工系统的核心已经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在化学反应领域,微反应器在实现安全生产和绿色化学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同时离子液体作为一种“双绿色”催化剂具有安全环保的优点。本论文将微反应器应用于离子液体催化C4烷基化反应中,以实现C4烷基化反应微型化为目标,在烷基化模拟体系中液-液两相流和气-液-液三相流的流动规律和分相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烷基化反应规律的初步探索。首先,在同轴环
调研发现,国内苯和甲醇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式,大量生产装置停产,产品滞销;对二甲苯的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紧缺状态,过半需求仍需依靠国外进口。本文提出了苯和甲醇烷基化制二甲苯的工艺路线,解决国内芳烃市场产品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本文首先考察了苯与甲醇烷基化反应在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的适宜反应条件。随反应温度的提高,反应初始活性增大,反应稳定性先增大后减小。当反应温度为460℃,反应压力为0.4 M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在人群中感染极为普遍。HSV分为HSV-1和HSV-2两种亚型,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HSV-1感染人口约为全球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HSV-2感染的人口也超过5.5亿。HSV感染具有溶细胞感染(lytic infection)和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两种形式,潜伏感染再激活是其反复感染的主要原因,尽管对于
气固流化床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高效反应器,具有结构简单、热量与质量传递效率高、催化剂利用效率高等优点。前人已经对稀相床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颗粒浓度大、遮光率高的密相床研究较少。稠密气固流化床具有多尺度、非线性、非平衡等特征,难以测量和描述,当前对稠密气固流化床的研究多集中于A类颗粒,对工业中同样有广泛应用的B类颗粒和掺合颗粒研究很少。本文在一套300 mm的大型冷模气固流化床中开展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