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全蝎当归汤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nvenx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研究针刺结合全蝎当归汤对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进一步探讨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辨治规律,为针药并用治疗本病提供临床依据。  麻痹性斜视是眼科临床的常见疾病,其发病与退行性病变、代谢性疾病、脑血管疾病、感染、外伤、肿瘤压迫等密切相关。因眼肌麻痹而使双眼视觉遭到突然破坏,出现复视、视混淆和眩晕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学习。  目前西医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临床上多采用维生素类药物支持治疗,病程长,疗效不满意。祖国医学称本病为风牵偏视,认为该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是正虚风袭络阻而致。多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课题依据该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以健脾化痰,祛风通络为大法,采用自拟全蝎当归汤内服;同时根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与远端相配合的原则取穴针刺,针药并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方法:严格按照麻痹性斜视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收集2010年3月至2012年1月来自河北省中医院眼科就诊的麻痹性斜视患者60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维生素、神经营养剂等药物,并根据病因对症用药;治疗组在对症用药的基础上,采用自拟全蝎当归汤配合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  治疗组:针药并用,内服自拟全蝎当归汤(防风、钩藤、秦艽、僵蚕、荆芥、前胡、柴胡、茯苓、党参、黄芪、白术、川芎、当归各10g,全蝎6g、鸡血藤1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2次。根据诊断确定的麻痹眼肌以及全身的辨证情况选取针刺相应的穴位。一般眼周穴(睛明、阳白、四白、攒竹、丝竹空、瞳子髎、太阳、承泣、球后等)选3-5个穴位,取患侧。远端穴位(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太冲、行间、血海、膈俞等)选3-5个穴位,多取双侧。操作方法:眼部穴位缓慢进针,以进针得气有酸胀感为度,眼周穴位忌提插捻转。出针后用消毒棉棒轻轻按压针孔1-3分钟,以防出血。远端用穴,结合全身辨证,采用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或平补平泻的手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1(国药准字H37021852,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艰公司生产),10mg,3/日;甲钴胺片(国药准字 H20031126,华北制药康欣有限公司生产),500ug,3/日。以上两组均为10日为一疗程,2疗程后观察疗效,对比前后观察指标。  结果:  1.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Table5)按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组30例,治愈19例,好转9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30例,治愈5例,好转10例,未愈15例,总有效率50.0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冶疗维明显优于对照组。  2.治疗前后两组症状变化比较(Table6,7)在临床症状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比铰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在复视、眼斜、头晕、恶心、代偿头位等主要症状方面的改善,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3.血流变指标改变情况  3.1 治疗前后两组比较(Table8),全血粘度值(低切、中切、高切)改变情况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  3.2 冶疗前后两组比较(Table9),治疗组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改变情况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1.针刺结合全蝎当归汤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在临床疗效、症状改善及降低血液粘稠度等方面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  2.辩证与辨病相结合,针药并用,具有疗程短,起效快,效果显著等优势。  3.在治疗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未发现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表明该冶疗方案安全有效。  4.针药并用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充分体现中医药的优势,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其他文献
学科在线教学怎样开展?线上教学的模式我们是否能运用?哪种模式更适合地区发展的特点、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学科教师如何开展线上教学?线上教学过程中如何管理学生?线上
目的:1.观察平郁炻乳方对他莫昔芬大鼠模型的血清雌激素水平、血脂、肝脏及子宫内膜的影响;2.通过这些指标的变化,推断平郁炻乳方在临床上是否具有减轻乳腺癌患者应用他莫昔芬后
研究目的:以快速动眼睡眠剥夺大鼠为研究对象,针刺百会、神门、三阴交穴治疗,以大鼠脑电波的变化为切入点,观察大鼠的认知水平以及血液中相关神经递质的含量,探讨针刺不同穴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