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杠杆率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基于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isv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不断扩大的影子银行体系导致杠杆率上升,风险集聚,加剧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三大任务之一,出台了一系列的去杠杆政策,全力化解政府部门、金融企业部门与非金融企业等多个领域的杠杆风险。然而,在强监管措施下的去杠杆政策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信贷渠道收紧,导致民营经济持续下滑。(王永钦等,2019)虽然民营企业的杠杆率低于国有企业的杠杆率,但是民营企业的信贷资质较差,在去杠杆的政策背景下,其融资能力严重受挫,许多民营企业贷不到款,现金流紧张,经营状况恶化,影响了企业的有效运营,盈利能力逐步下滑,甚至有的企业出现了资不抵债的经营困境。如何处理“降杠杆”与“保增长”的关系,寻求既能提升企业盈利水平又能规避债务风险的企业杠杆率,是当前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本文分析了企业杠杆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机理,从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长期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风险融资者体征五个维度构建企业盈利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方法上,本文基于经济学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前沿文献,综合文献归纳与历史分析相结合、数值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以2008~2018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及Probit模型对杠杆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准回归结果表明,企业杠杆率与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长期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则呈“U型”;一般而言,当杠杆率低于18.57%时能够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创新风险;但是杠杆率超过18.57%之后,随着杠杆率的继续提升,会降低企业总资产收益率;当杠杆率超过20.55%之后,随着杠杆率的继续提升,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直到杠杆率超过45.66%之后,继续加大企业杠杆率,不仅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还会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2)基于企业债务类型的分组研究表明,杠杆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负债期限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短期杠杆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呈现“倒U”型,并且对财务风险无显著影响。与短期杠杆率相比,长期杠杆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不再呈现“倒U型”,而是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3)基于企业异质性的分组研究表明,杠杆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企业的规模及所有权性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有利于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杠杆率区间在不同规模及所有权性质不同的企业中略有不同。(4)基于企业特征的调节效应表明,杠杆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杠杆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可能存在制约触发机制,即当企业成长性、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企业总资产周转率低于一定的临界值时,杠杆率不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并提高了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但是当企业成长性、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企业总资产周转率超过该临界值的时候,上述关系将发生逆转。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本文的研究视角较新,以往研究杠杆率对企业盈利能力影响的文献中,往往是基于全样本分析债务融资水平与企业经营绩效二者之间的关系,没有考虑到企业异质性可能导致债务融资规模间产生较大差异。同时还发现,以往文献大多数都从宏观研究总体杠杆率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很少考虑到微观杠杆率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也很少考虑到企业的财务风险,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利用多元回归及Probit模型分组研究杠杆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将债务按照期限分为短期杠杆率与长期杠杆率,同时考虑到企业成长性、企业技术水平以及企业运营能力对杠杆率影响企业能力的调节效应,能够更深入地分析杠杆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2)关于盈利能力的评价方法,学术界一直未有定论,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长期资本收益率等多项指标评价公司的盈利能力,回归结果更加具有客观性与可信性,解决了单一指标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问题。
其他文献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在新的发展阶段下发展实体经济不仅需要“稳增长”,更迫切需要“调结构”,为此,我国明确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要持续用力,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步伐,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与融资结构息息相关,二者相互促进,金融的核心功能就是资金配置,不同金融结构支持下所形成的产业结构也不尽相同,同时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需要较多的科研资金
2017年,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期解决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社会矛盾。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沪苏浙皖)是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前沿阵地,因此党中央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即2025年要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阶段性目标。基于此背景,本文着眼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松动的长三角地区,探究其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
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离不开股票市场的稳定,但从我国股市的历史进程来看,市场波动剧烈、暴涨暴跌频现。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股市制度限制逐步放宽。虽然注册制改革、涨跌幅限制放宽等提高了市场的运行效率,但同时需要投资者有更好的信息甄别能力、做出更理性的决策以及需要监管者更有效地维护股市稳定。当下网络信息传播迅速、数量庞大,但在股市中占比较大的中小型投资者信息处理能力不高。他们面对海量信息却缺乏甄别能力,易受
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解决好土地资源的有限性问题,可以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矛盾。而城市土地作为“城经济”的典型代表,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城市生产能力的迅速提升与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变,促使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发生变化。21世纪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国家对其经济发展的要求日益严苛,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原有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将逐渐被取缔,以顺应当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展
学位
食品安全事件关系到民生健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食品安全监管呈现出社会共治的新局面。其中,飞速发展的自媒体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监督的重要主体之一。传统的食品安全监管方式以政府部门监管为主,以报纸、电视新闻等媒体参与监督为辅,公众主要通过报纸、电视新闻等媒介获取相关食品安全信息。随着网络信息及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渠道逐渐从传统媒体向自媒体等新兴媒体延伸。公众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相关的食品安全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劳动力和资源的低成本优势。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机制具有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等优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经济
学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打乱了我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停课不停学”成为了那段时间最为火热的号召,也把网络教育推到了社会大众的面前。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网络教育凭借其自身的时空特点,已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教育界立刻对此计划进行了关注,从教育部的层面提出了通过教育信息化,推进网络环境下终身学习公共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