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不断扩大的影子银行体系导致杠杆率上升,风险集聚,加剧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三大任务之一,出台了一系列的去杠杆政策,全力化解政府部门、金融企业部门与非金融企业等多个领域的杠杆风险。然而,在强监管措施下的去杠杆政策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信贷渠道收紧,导致民营经济持续下滑。(王永钦等,2019)虽然民营企业的杠杆率低于国有企业的杠杆率,但是民营企业的信贷资质较差,在去杠杆的政策背景下,其融资能力严重受挫,许多民营企业贷不到款,现金流紧张,经营状况恶化,影响了企业的有效运营,盈利能力逐步下滑,甚至有的企业出现了资不抵债的经营困境。如何处理“降杠杆”与“保增长”的关系,寻求既能提升企业盈利水平又能规避债务风险的企业杠杆率,是当前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本文分析了企业杠杆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机理,从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长期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风险融资者体征五个维度构建企业盈利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方法上,本文基于经济学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前沿文献,综合文献归纳与历史分析相结合、数值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以2008~2018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及Probit模型对杠杆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准回归结果表明,企业杠杆率与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长期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则呈“U型”;一般而言,当杠杆率低于18.57%时能够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创新风险;但是杠杆率超过18.57%之后,随着杠杆率的继续提升,会降低企业总资产收益率;当杠杆率超过20.55%之后,随着杠杆率的继续提升,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直到杠杆率超过45.66%之后,继续加大企业杠杆率,不仅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还会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2)基于企业债务类型的分组研究表明,杠杆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负债期限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短期杠杆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呈现“倒U”型,并且对财务风险无显著影响。与短期杠杆率相比,长期杠杆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不再呈现“倒U型”,而是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3)基于企业异质性的分组研究表明,杠杆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企业的规模及所有权性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有利于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杠杆率区间在不同规模及所有权性质不同的企业中略有不同。(4)基于企业特征的调节效应表明,杠杆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杠杆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可能存在制约触发机制,即当企业成长性、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企业总资产周转率低于一定的临界值时,杠杆率不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并提高了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但是当企业成长性、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企业总资产周转率超过该临界值的时候,上述关系将发生逆转。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本文的研究视角较新,以往研究杠杆率对企业盈利能力影响的文献中,往往是基于全样本分析债务融资水平与企业经营绩效二者之间的关系,没有考虑到企业异质性可能导致债务融资规模间产生较大差异。同时还发现,以往文献大多数都从宏观研究总体杠杆率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很少考虑到微观杠杆率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也很少考虑到企业的财务风险,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利用多元回归及Probit模型分组研究杠杆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将债务按照期限分为短期杠杆率与长期杠杆率,同时考虑到企业成长性、企业技术水平以及企业运营能力对杠杆率影响企业能力的调节效应,能够更深入地分析杠杆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2)关于盈利能力的评价方法,学术界一直未有定论,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长期资本收益率等多项指标评价公司的盈利能力,回归结果更加具有客观性与可信性,解决了单一指标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