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际交往是影响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众多的理论和研究都表明,积极的人格特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在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已经成为评定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明确了人格中哪些因素影响人际交往。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一些结论:1.内蒙古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理想,只有半数大学生人际交往状态良好,其余半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困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四个因子困扰程度从强到弱排列,依次是与异性交往的困扰、交际与交友、与人交谈、接人待物。2.大学生人际交往总体水平在专业上没有差异,但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理科大学生要好于文科大学生。3.大学生人际交往总体水平在年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交际与交友方面,四年级比较显著好于一年级。在与异性交往方面,一年级显著好于二年级。4.大学生人际交往总体水平在性别上没有差异,但在与异性交往方面,女生表现显著好于男生。5.大学生人际交往总体水平在民族上出现显著差异,蒙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要好于汉族大学生。在交际与交友、与异性交往两个方面,蒙族大学生表现显著好于汉族大学生。6.大学生人际交往总体水平在独生子女与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与异性交往方面,独生子女要好于非独生子女。7.生源地中的区内外方面不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但在城乡的比较中交际与交友、与异性交往两方面出现显著差异,牧区来源大学生在这两方面上的表现均好于农村来源大学生。8.生活费多少、是否班级干部两个因素均不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9.大学生与父母关系的好坏,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很大,和父母关系好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强,和父母关系不好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10.大学生人格在性别、专业、民族上的多个维度均有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文科比理科、蒙族比汉族拥有更多积极人格。11.人格中的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怀疑性、幻想性、忧虑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10个人格因子直接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12.人际总分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在人格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他们在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怀疑性、忧虑性、自律性7个人格因子上表现出不同水平。13.与父母关系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人格中的忧虑性、敢为性、紧张性、兴奋性、自律性、怀疑性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