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微米多功能钙基材料的制备及生物医学应用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qi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物医学材料的迅猛发展,新型多功能纳米/微米级材料由于其具有优异的多功能性质,如磁性、高吸附性能和光学性能等,展现出非常高的市场需求。在设计新材料的同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其生物相容性、可长时间保存、低成本和高产量等因素。近来,钙基生物材料作为传统的矿化材料,特别是碳酸钙和羟基磷灰石已经成为许多研究领域的热点。无定形碳酸钙(即非晶相CaCO3,ACC)由于其具有低成本、高水溶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水含量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ACC作为一种中间体是非常不稳定的,在空气中或在水环境中容易脱水而转化为结晶相CaCO3。因此,在合成的过程中需要加入添加剂来制备稳定的ACC纳米颗粒。ACC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然而迄今为止,仍然没有ACC成功应用于医学磁共振(MRI)造影的实例,也未见其表现出有效的磁共振增强效应和在水溶液中长时间稳定性的研究报道。在本论文中,我们首先总结了稳定ACC的不同方法,以及钙基材料的诸多应用,然后概述了 MRI造影剂领域的研究。基于此,我们在纳米和微米尺度上成功地设计了多种合成多功能碳酸钙的新方法,并进一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ACC在生物源碳酸钙的早期形成阶段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ACC作为亚稳相碳酸钙,在水溶液中非常不稳定,由于易于脱水、离子结合而迅速转变为结晶相。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ACC可以被不同类型的添加物来稳定,进而制取ACC,比如镁离子、磷酸根离子、生物分子、人工合成聚合物等。本研究中,我们发现ACC可以被磁性的稀土元素钆来稳定,从而获得磁性元素掺杂的ACC纳米颗粒。基于对上述所提及的Gd稳定ACC纳米材料的优化改进,我们发明了一种利用钆离子和聚丙烯酸(PAA)共稳定的ACC新型纳米复合物(即Gd-PAA-ACC),且制备方法简便,在室温下只用一步混合法就可以大量获得。该方法巧妙地利用了 PAA的羧酸根基团与Gd3+和Ca2+离子络合而形成的结构水分子,作为一种有效的MRI造影剂,在3.0 T场强下,其弛豫率达到20.11 mM-1·s-1,比商用Gd-DTPA造影剂要高数倍。同时,PAA作为一种长链分子来鳌合Gd3+离子会导致Gd3+离子的转动运动下降,进而提高材料的MRI弛豫率。该材料具有高造影分辨率、低Gd剂量、无Gd泄漏和很好的生物相容性等诸多优点,故Gd-PAA-ACC纳米复合材料可以作为一种造影性能良好的T1-造影剂。2.发展了一种利用磁性分子Gd-DTPA的掺杂来制备碳酸钙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该材料不仅具有磁性材料的特性,还兼具有矿化材料的性质。我们对该材料的物相、组成、元素分布、磁性、稳定性以及Gd-D IPA从材料中的泄漏做了深入的研究。该多功能碳酸钙纳米复合材料不仅具有诸多矿化材料的优点,而且可以提高Gd-DTPA的生物相容性,故这种功能性碳酸钙纳米复合材料在诸多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碳酸钙微球(CCMs)作为一种多孔的载体被广泛用于从科研界到工业界的诸多领域,然而这种多孔碳酸钙通常表现为不稳定的球霰石相,在水中数小时后即会转化成致密的菱形方解石相。在此,我们报道了一种通过碳酸钙微球(CCMs)来转化成形貌和物相可调控的磷酸钙微球(CPMs)的方法,该方法无任何添加剂、模板或者表面活性剂,因此可以避免给终产物带来潜在的污染。值得注意的是,与CCMs相比,其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故具有更好的吸附性能。羧甲基壳聚糖(CMC)和盐酸阿霉素(DOX)这两种有着非常优异性能的生物医用分子分别用作大分子和小分子的模板来检测我们所合成CPMs的载附能力,这种多孔CPMs表现出了对CMC达到40%的载附率。
其他文献
大多数材料在温度变化时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表现出(正)热膨胀现象。材料的热膨胀容易产生热应力,导致材料在微观结构甚至宏观结构上发生破坏;在温度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失配还会引起器件的精准度下降、功能失效等问题。因此,降低材料的热膨胀系数、提高器件尺寸稳定性已成为现代材料设计与制造的首要问题之一。负热膨胀材料具有与热膨胀相反的膨胀特性,可用作热膨胀材料的抑制剂,控制其热膨胀系数,解
铁电材料在居里温度以下存在自发电极化,而且该电极化可以与多种外场相互耦合,使得这类材料在非易失性存储器、制动器、微电子机械系统等功能器件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随着这类功能器件小型化和节能化的发展需求日益增强,以低维形式应用的铁电薄膜呈现出极大的优势,而薄膜内部的畴结构及其在外加电场演化行为对其使用性能具有决定性作用。本论文以经典四方铁电体PbTiO3为研究体系,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设计生长了多种
本文通过等离子体电弧法,以铁-硅-碳系为研究对象,制备了 Fe3Si@C纳米胶囊、纳米SiC和中空碳纳米线,同时也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 Co9S8-DETA杂化纳米盘层状材料,系统地研究了它们在2-18 GHz频率内的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发现,通过调节纳米胶囊外壳厚度、引入掺杂元素以及改变形貌来调控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可以实现对上述纳米材料的电磁参数的调控进而调控其电磁波吸收收性能。本论文中设计并
镓基液态金属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如低毒性、高表面张力、高导电性和高导热性等,在电子皮肤、可控电子开关、软机器人和能源设备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液态金属液滴是液态金属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然而,由于液态金属(氧化层)的润湿性和附着力,使得控制液态金属液滴的运动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此,在本论文中,通过调控液态金属的表界面张力来研究电场驱动、氯化氢蒸汽驱动液态金属液滴的运动。同时,对液态金属液滴进
应力驱动的材料自组装以及失稳形貌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研究这些形貌不仅可以解释自然界中丰富形貌的形成机理,在工业界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一方面我们需要抑制器件在复杂应力环境下的服役过程产生失稳形貌,从而避免它们发生老化失效现象;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制造业尤其是微纳米加工制造的迅速发展,各类自组装以及失稳形貌为自下而上的微纳制备方法提供了指导。本文主要聚焦各类低维材料自组装以及失稳形貌中的关键性问题,研究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衍生出如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应用领域。在智能医疗中,人工智能技术与医学影像、辅助诊断、药物研发、健康管理、疾病预测等方面相结合,并初见成效,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与发展优势。光学显微镜作为医疗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利器,解决了生命医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难题。但由于诸如衍射极限等物理限制,使传统光学显微镜在应用上达到了瓶
新型多组元钴基高温合金拥有优异的综合高温性能,同时兼具良好的加工成型性能,综合使用性能达到了商用变形镍基高温合金的水平,展现出较好的工程化应用前景。但是,想要成为新一代的商用变形高温合金,必须建立合理的生产加工工艺路线以实现新型钴合金的工程化应用,并且仍需要继续优化和提升新型钴合金的力学性能。基于上述考虑,本论文主要针对一种新型多组元钴基高温合金的热变形加工特性及其具体生产加工工艺的强韧化机理进行
由于内禀的原子非简谐振动,固体材料通常表现出“热胀冷缩”的现象(即正热膨胀),导致材料尺寸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在精密光学仪器和微电子器件等领域,材料的热膨胀会严重影响仪器的精度与正常功能,不同零部件间热膨胀系数的差异会造成界面匹配失效、脱落甚至断裂的灾难性后果;在航空航天和低温工程等领域,循环往复的温度波动还会造成应力集中与疲劳失效,进而缩短材料或器件的服役寿命。负热膨胀特性(可与正热膨胀材料进
由于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碳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等领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碳纳米材料在特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具有调节活性氧物种(ROS)水平的能力,可用于对不同疾病的缓解与治疗。然而,由于在调节氧化还原水平的过程中,碳纳米材料的活性较低,且机制不明确,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较大限制。在本论文中,我们通过系统地研究碳纳米材料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对其ROS调节活性的影
碳纳米管增强铝基(CNT/Al)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刚度、低密度等优点,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虽然报道了许多关于CNT/Al复合材料的研究,但在CNT/Al复合材料制备、加工以及力学行为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高能球磨(HEBM)工艺虽能够高效分散CNT,但CNT在HEBM中的损伤和分散问题仍缺乏深入理解和统一认识。由CNT加入引起的室温韧性低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