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xyd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回应现实需要和减少羁押的考虑,2012年修订《刑事诉讼法》,增设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并相对于一般的固定住处监视居住,为其设置了特殊的适用情形、适用程序和法律后果。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特殊性亦不能排除其具有监视居住的一般共性。通过分析相关法律条文及与相关制度作对比,可以看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监视居住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本质上是一种代替逮捕适用的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判断一项法律制度是否应当保留的标准是该制度是否有存在的正当性,而非制度是否存在问题或存在问题的多少。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符合基本权干预理论、正当程序理论和人权保障理论的要求,是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确实需要的一种强制措施。我们不能因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还存在一些问题,就简单粗暴地将其废除。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相关概念的模糊性所引起的适用情形不明确以及立法的不够详尽明确和司法实践中操作的不够规范所导致的适用程序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会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带来极大的损害。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客观看待、理性分析,以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清楚界定“固定住处”、“三类犯罪”、“有碍侦查”的范围以明确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情形,是规范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前提。通过适用司法化的决定程序、规范执行程序、强化监督程序和建立事后权利救济程序,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适用程序,是规范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以实现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相统一的关键。
其他文献
本文对毛泽东的“第三次国共合作”构想进行了研究。台湾问题不仅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内政问题,也涉及到国际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因其双重性而成为难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产的充分利用和快速流转已成为为人们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和个人拥有的各类财产中,作为动产的库存品种类不断增加,价值也日益提高,因而库存品在社
审前羁押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保障着各项诉讼活动的顺利开展,但因为我国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在羁押活动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羁押问题在学术界也一直备受关
在新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各国乃至国际反垄断立法都而临着一个重大的课题,即如何规制知识产权领域的垄断行为。对于正在制定自己的反垄断法律体系的我国来说,如何制定一部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