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没有适当的制度安排,任何有意义的市场经济都不可能存在。而没有任何投入要素的增加,只有创新的条件下也能够产生经济增长。其中,有效制度的建立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它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最终实现经济增长。国外学者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提出了包容性制度和攫取性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在攫取性制度下可能会实现经济增长,但是这种经济增长不能够持续,只有在包容性制度下经济才能够实现长期增长。这一理论观点基本符合历史现实,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它忽视了对制度运行的维护。总体而言,他们的理论分析框架对于我国正在推行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实践意义。本文从包容性制度和攫取性制度出发、分析其形成、演化逻辑、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以及包容性制度的构建、运行与维护。文章主要内容:一是,介绍了包容性制度和攫取性制度的理论渊源、界定了包容性制度和攫取性制度的定义,说明了包容性制度和攫取性制度的区分依据以及它们的基本特征。二是,分析了包容性制度、人力资本以及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包容性制度、人力资本以及经济增长的作用模型,说明了包容性制度有利于经济增长。与之相对应的是,分析了攫取性制度有利于寻租,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理论逻辑,说明了攫取性制度不利于经济增长。通过以中国和印度为案例比较了两种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说明了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所谓的包容性制度和攫取性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会出现一定的绩效问题,从而对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认为中国的制度是攫取性制度这一点提出了质疑。三是,分析了利益集团为了集团的利益会损害社会的总体利益,从而导致制度僵化,并逐渐演化为攫取性制度。攫取性制度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转化为包容性制度。最后,探讨了包容性制度构建的基本内容与主要条件以及包容性制度的适宜性和维护,并对未来可能的改革路径进行展望,以期能够对中国可能走上的可持续增长道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