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分析北方杂交粳稻具有生物量大、抗逆性强而产量优势不突出的原因,用杂交粳稻笹优418连续自交构建对BT型不育系具有恢复能力的140份F9恢复系,与株型理想、异交习性好、农艺性状优良、配合力强的BT型粳稻不育系辽99A杂交组配构建140个杂交组合,分别将这两套群体种植在逆境(低肥)与正常肥力条件下,分析产量性状、干物质积累转移特性、株型、穗部性状的差异、杂种优势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正常肥力条件下F1群体产量、穗数、生物产量与抽穗前、后物质生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结实率和生物产量与抽穗后物质生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产量、穗数、穗粒数和生物产量与剑叶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除千粒重外产量及相关性状与倒二节间长均呈显著正相关,产量、穗数、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与倒二节间粗显著正相关;产量、穗数、穗粒数、结实率、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基本与着粒密度、一二次枝梗粒数及其结实率显著正相关。低肥条件下F1群体产量、穗数、穗粒数、生物产量与抽穗前、后物质生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结实率和经济系数与抽穗后物质生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物产量与测定的物质生产特性均呈显著正相关;产量、穗数与倒二、三叶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株型性状基本表现为负相关;其他产量构成因素与株型性状关系不密切,生物产量与上三叶面积正相关,经济系数与上三叶面积负相关;产量相关性状与一、二次枝梗粒数基本表现为显著正相关。相对正常肥力条件而言,低肥条件下F1群体产量更依赖于齐穗后干物质生产。2.正常和低肥条件下F1群体产量平均值分别为8.39 t/hm2和8.72t/hm2,后者较前者增产3.93%;不同肥力条件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变化趋势并不一致,产量表现为显著正相关,穗粒数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其他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相对正常肥力而言,低肥条件更有利于茎鞘干物质的积累,特别是鞘部干物质的积累。不同肥力条件下F1群体干物质积累转移特性、株型性状、穗部性状的相关性大多并不密切。3.不同肥力条件下恢复系产量与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与上三叶面积均表现为负相关,其中倒二、三叶达到显著水平;正常肥力条件更多依赖于生物产量,而低肥条件下更多依赖于经济系数。正常肥力条件下恢复系产量与着粒密度、二次枝梗粒数和一二次枝梗结实率、一二次枝梗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低肥条件下恢复系产量与着粒密度、一二次枝梗粒数和一二次枝梗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4.正常和低肥条件下恢复系群体产量平均值分别为6.82 t/hm2和7.17t/hm2,前者较后者减产5.13%;不同肥力条件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变化趋势并不一致,产量相关性不显著,穗数和千粒重表现为显著负相关,穗粒数和结实率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肥力条件下恢复系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表现为显著正相关;与F1群体类似,恢复系群体干物质积累转移特性、株型性状、穗部性状的相关性也大多没有达到显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