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陌生化手法的再现——析The Kite Runner中译本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u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翻译有别于其它翻译,在于其翻译对象--文学的特殊本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认为,文学的本质特征是文学性,即那些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作家通常使用精心设计的陌生化手法,使作品形式陌生化,从而实现文学性。陌生化是作者的追求,读者的期待,是推动文学史发展的动力。因此,对于译者而言,如何看待和处理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决定了译作的成败与否。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指出,形式本身也可作为所指表达一定意义。但重内容轻形式长期以来都是中西方翻译界的主流倾向,译者多以传达信息内容为己任,忽视了原语文本中形式本身所具备的意义。在主流倾向以外,也有少数译者已经注意到了文学作品中形式的重要性,并开始强调要关注并尽量保留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段。本文吸纳了这些译者的观点,并从文学的特征和译者的职责两方面论述了再现陌生化的必要性,以及从语言的共性和读者的接受能力两方面论证了再现陌生化的可能性。 陌生化可以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各个层面,从语音,词汇、句型到篇章,无不充斥着陌生化的表达手法。本文以小说The Kite Runner为例分析了其陌生化的手法以及它们在译文中的再现。 The Kite Runner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自2003年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居于2005年美国最畅销书榜榜首。现已在48个国家出版。该作品由李继宏译为中文,书名《追风筝的人》,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以来已重印22次,可见其译本也极为成功。 该小说通过特殊的视角和巧妙的时间安排,在篇章层面上形成了陌生化的效果。同时小说中保留的部分阿富汗语言增加了小说的异域特色,以及一些陌生化的语言表达技巧增加了小说的文学性。本文就此分别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闪回和时限)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对比原文和译本,分析并得出结论,从整体上说,译文在再现陌生化方面是较为成功的,这种再现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主题意义并提升了译作的艺术价值。 同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一部作品的陌生化形式及其在译文中再现的论文并不多见,作者希望籍此论文为文学翻译的批评研究抛砖引玉。
其他文献
安吉拉·卡特(1940-1992)是英国二十世纪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主义作家,她以改写欧洲经典童话和无以伦比的独创风格著称文坛。伊莱恩·肖瓦尔特称其为英国文人的膜拜对象,她对当代
后殖民翻译研究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是后殖民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应用。 它否定了传统译论中关于语言平等、文化平等的乌托邦理论预设,认为源语和译入语并不是平
中国的翻译家研究(或曰翻译主体研究)相对于其他研究领域尤其是翻译研究领域而言,还有相当多的空白需要填补。同时,目前中国的翻译家大都在从事着英语作品汉译的工作,很少有从事
作为自然语言不可或缺的内在属性之一,模糊限制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交际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模糊限制语作为一个热点现象,也引发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