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建语料库的外交演讲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对比研究——以中美记者招待会为例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cf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自然语言不可或缺的内在属性之一,模糊限制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交际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模糊限制语作为一个热点现象,也引发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在此期间,从模糊限制语理论的语义研究到模糊限制理论在各种文体的语用讨论都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模糊限制语在外交演讲中的应用也备受学者们的关注。然而之前的研究主要单独以中文或英文外交发言稿为语料对模糊限制语在外交发言稿中的使用情况进行整体分析而展开。随着“地球村”的建立,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密切,对中美记者招待会上的外交演讲进行对比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外交演讲作为一种国际交流与沟通的手段,体现着本国的对外政策,是外交官们保护国家利益的有效手段。模糊限制语正是外交官为了实现一定的外交目标所惯用的一种方式。因此,外交官们也应该掌握运用模糊限制语去保卫国家利益。然而,正如谚语所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国家有着各样的思维形式,以及语言表达形式,并且中美两国的国际影响以及奉行的外交政策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所有的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在外交演讲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本篇论文旨在对基于自建语料库的外交演讲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进行对比研究。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深化对模糊限制语的理解。  本篇论文以E.F.Prince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标准为依据,以中美记者招待会上外交演讲中的模糊限制语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揭示中美记者招待会上外交演讲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频率及分布模式、异同点、原因和功能。  研究表明,在外交演讲中合理的使用模糊限制语并不会使演讲有失精准,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改善语言的合理性。此外,本篇论文试图将研究结果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同时为从事外交、教育和翻译人员提供一定的启示。  本篇论文以号召对模糊限制语的进一步研究结束,希望研究结果对模糊限制的理论以及实证研究有所裨益。
其他文献
安吉拉·卡特(1940-1992)是英国二十世纪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主义作家,她以改写欧洲经典童话和无以伦比的独创风格著称文坛。伊莱恩·肖瓦尔特称其为英国文人的膜拜对象,她对当代
后殖民翻译研究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是后殖民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应用。 它否定了传统译论中关于语言平等、文化平等的乌托邦理论预设,认为源语和译入语并不是平
中国的翻译家研究(或曰翻译主体研究)相对于其他研究领域尤其是翻译研究领域而言,还有相当多的空白需要填补。同时,目前中国的翻译家大都在从事着英语作品汉译的工作,很少有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