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溪市林场地处中亚热带。2009年,该场将6261亩(417.4hm2)用材林和竹林界定为“生态公益林”。由于其森林存在着“人工林多,天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生产经营多,生态建设少;采伐量大,生长量小”等问题,生态效益发挥较小,因此,进行生态林改造,全面提高生态林质量已迫在眉睫。本文较全面地分析了国内外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政策措施和林种结构调整等成就后认为,混交造林是生态林建设最实用和有效的方法。由此阐述了混交林各种类型的研究现状,对生态公益林效益进行了评价。根据慈溪市林场林种结构的历史与现状,本文给出了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方法与目标。建设内容包括:①松林局部改造:选择杨梅进行块状混交(上坡),木荷×枫香进行带状混交(中坡),樟树×马褂木进行带状混交(下坡)。②低效经济林和开荒迹地改造:在上坡改造成杨梅生态林,在中坡改造成“木荷×枫香”生态林。③杉木林的调整:在中幼龄杉木林内,嵌植少量耐阴性较强的阔叶树。④竹林经营方式的调整:毛竹林减少化肥的施用量,雷竹林覆盖经营时改用环保型覆盖材料,或者实行露地栽培,以减弱对水库水质的负面影响。本项目共计建设高效生态公益林5101亩(340.1hm2)。改造前,市林场森林可发挥水源涵养效益、保持水土效益、增加养分效益、净化大气效益、净化水质效益和森林景观效益合计330.0万元/年。生态改造后,每年可发挥上述生态效益351.9万元/年。实际增加21.9万元/年。同时,因项目实施而新增的杨梅园可增加收入64.0万元/年。合计货币化效益增加85.9万元/年。本文还对该场生态公益林改造的社会效益作了简述。将纯针叶林通过混交方式改造成针阔混交林最切合市林场实际。马尾松与木荷、枫香、樟树或马褂木等阔叶树进行一对一针阔混交作业,前人有大量研究与实践。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地发挥综合效益,本研究提出了将马尾松与两种阔叶树(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各占一种)同时混交的的新方法,对各地建设生态公益林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