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隐喻的认知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elp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和因特网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与此相关的计算机及网络文化也应运而生。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也带来了与此相关的大量语言。作为人类抽象思维工具的隐喻也被用于谈论和理解因特网这一新兴概。很多学者开始关注与网络相关的概念以及语言表达方式,并且发表文章对计算机以及网络隐喻做了专题论述。然而,他们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将视觉隐喻用于计算机图形用户界面设计、软件开发以及网站建设,忽略了人们在谈论因特网及其相关概念时对隐喻的使用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讨论网络隐喻,但是这些研究在素材收集以及理论应用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基于此现状,本文将在当代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对网络隐喻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阐述人们如何将隐喻用于对网络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分析网络隐喻是如何在网络概念化过程中实现其认知功能,并就网络隐喻对英语词汇的影响做了详细的讨论。文章主要引用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Johnson的意象图式理论以及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作为研究理据。根据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思维推理的基本模式。人类的认知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Johnson进一步发展了认知隐喻理论,他指出:在人们认识世界,进行思考推理的时候,意象图式结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认识某一事物,特别是抽象事物以及新事物相关的知识点和结构的平台,是动态的感知抽象。意象图式帮助我们组织建构经验,同时对我们的思维推理过程也有着影响。Lakoff的理论简洁清楚,对固着度(entrenchment)较高的常规隐喻有较强的解释力,但由于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如:映射的单向性,直接性等,使它难以全面地解释所有隐喻现象,而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则弥补了这一不足,Fauconnier认为,Lakofr的双域模式只是四空间模式的特例。Fauconnier在解释隐喻时涉及到多个空间,多种映射,并用层创结构对隐喻进行时实动态的分析,因此它在解释新奇隐喻时更具说服力。这两种理论具有互补性,能充分地解释网络隐喻。本文应用这些认知理论对来自英语杂志,期刊,新闻以及网页中的大量语言数据做了分析,进一步加强了一些隐喻的认知观点;同时文章还论证了隐喻在网络概念化过程中发挥的着重要作用以及网络隐喻对英语词汇产生着重大影响。
其他文献
《韩非子》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历史文化典籍,也是一部重要的思想文献。它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在战国末期所面临的时代课题,系统地阐述了
符号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早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就有关于符号的论述。现代符号学传统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斯为代表,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能表达思想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也是汉语的发展变化十分关键的时期。《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重要的著作,它虽出自于文人笔下,但也吸收了许多新的语言成分,反映
SF6分解物测试是判断SF6绝缘设备内部放电故障有效的方法。笔者在对一起直流分压器故障的分析过程中发现,SF6气体分析未能正确反映第一次跳闸时内部已经出现的放电故障。后对
“的”字结构是现代汉语里比较常见,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短语结构。有关“的”字结构的研究也颇多。本文拟在生成语法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对汉语“的”字结构的考察和分析,探讨“的
20年来,我国建筑业由于行业管理分工“改革”的原因,逐步形成了“设计与施工割裂、管理与劳务分离、技术与管理脱离”的局面,层层分包、专业分包比较盛行,在开展装配式建筑的
翻译研究涉及到两种文化的互动。这一现象引出了一个文化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不总是能够在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中找到与原语的文化专有项完全对应的文
多重语码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双语或多语社团中常见的语码转换现象得到众多研究领域的关注,更是语言学界的重要课题。关于此领域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正>提高办会水平必须抓好这四点:抓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抓新,创新服务手段;抓细,不放过每个细节;抓严,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和要求。办会是办公室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办会水平的
分析城市文化对万盛城市发展的作用,以及万盛城市文化建设的不足,提出方向与导向相统一、时代与历史相统一、特色与地域相统、保护与修复相统一等四项城市文化建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