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和因特网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与此相关的计算机及网络文化也应运而生。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也带来了与此相关的大量语言。作为人类抽象思维工具的隐喻也被用于谈论和理解因特网这一新兴概。很多学者开始关注与网络相关的概念以及语言表达方式,并且发表文章对计算机以及网络隐喻做了专题论述。然而,他们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将视觉隐喻用于计算机图形用户界面设计、软件开发以及网站建设,忽略了人们在谈论因特网及其相关概念时对隐喻的使用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讨论网络隐喻,但是这些研究在素材收集以及理论应用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基于此现状,本文将在当代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对网络隐喻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阐述人们如何将隐喻用于对网络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分析网络隐喻是如何在网络概念化过程中实现其认知功能,并就网络隐喻对英语词汇的影响做了详细的讨论。文章主要引用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Johnson的意象图式理论以及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作为研究理据。根据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思维推理的基本模式。人类的认知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Johnson进一步发展了认知隐喻理论,他指出:在人们认识世界,进行思考推理的时候,意象图式结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认识某一事物,特别是抽象事物以及新事物相关的知识点和结构的平台,是动态的感知抽象。意象图式帮助我们组织建构经验,同时对我们的思维推理过程也有着影响。Lakoff的理论简洁清楚,对固着度(entrenchment)较高的常规隐喻有较强的解释力,但由于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如:映射的单向性,直接性等,使它难以全面地解释所有隐喻现象,而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则弥补了这一不足,Fauconnier认为,Lakofr的双域模式只是四空间模式的特例。Fauconnier在解释隐喻时涉及到多个空间,多种映射,并用层创结构对隐喻进行时实动态的分析,因此它在解释新奇隐喻时更具说服力。这两种理论具有互补性,能充分地解释网络隐喻。本文应用这些认知理论对来自英语杂志,期刊,新闻以及网页中的大量语言数据做了分析,进一步加强了一些隐喻的认知观点;同时文章还论证了隐喻在网络概念化过程中发挥的着重要作用以及网络隐喻对英语词汇产生着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