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与惰性气体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及振动束缚态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anhu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C3分子已经吸引了实验界和理论界的很多关注. C3是一个典型的非刚性分子,单重基态的平衡结构是线型的。近年来稀有气体与直线型分子之间形成的范德华复合物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Hsu实验组通过激光诱导荧光(LIF)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数据。我们选择超分子MP4方法,用大的基组并引入中点键函数,采用Counterpoise(CP)方法消除基组重叠误差(BSSE),确定了C3-Rg(Rg = He,Ne,Ar,Kr)复合物处于C3基电子态时的从头算势能面。计算结果表明,与本实验组运用三重激发校正的耦合簇CCSD(T)方法相比,两种方法得到相似的势能面,该势能面具有两个关于θ= 90o对称的全程极小值。对此特征,我们又采用多种方法来验证其合理性,最终的结果虽然在定量上有稍微的差别,但势能面特征仍保持不变。该内容在本文第二章有详细的描述。为保证研究体系的完整性和便于归纳规律,我们采用超分子CCSD(T)方法,对Xe使用包含小核赝势的aug-cc-pVTZ-PP基组对C3用aug-cc-pVTZ基组,完成了C3-Xe复合物的理论研究。得到C3-Xe复合物的精准从头算势能面及相应的振动能级和波函数。在第二章的研究中,对于基态C3采用冻核近似,C3的弯曲坐标没有包含在当前的势能面中。为了对该体系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以及更精准地来解释C3-He的电子光谱。我们在第三章对C3-He构建了非线型C3的从头算势能面。结果显示,该复合物势能面在0o-180o范围内存在两个势阱,分别对应于“Y”型结构和“箭头”型结构。两个势阱中间存在一个鞍点。相对于冻核近似线型的C3分子,考虑弯曲坐标的势能面会对该复合物的电子光谱有更精准的解析,并对其动力学研究更加全面。在第四章中,我们对于C2-Xe复合物进行了理论研究。最近研究表明C2-Rg(Rg = He,Ne,Ar)的稳定构型是线型,而不是具有和N2-Rg系列相似的“T”型结构。我们对C2-Xe复合物理论研究的结果表明:C2-Xe复合物在平衡位置为一线型结构。这样的平衡构型和惰性气体的性质是没关系的。尽管复合物的平衡位置构型是线型,但由于该复合物具有相对较松散的转动。所以它的振动平均结构应是非直线型的。尽管目前还没有实验上的分子间结合能和光谱数据可以对比,但我们的振动能级预测对将来实验光谱的观察和C3-Rg及C2-Xe体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
其他文献
本论文利用Gaussian98程序,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6-311G**基组下,研究了SinNm的稳定构型及PCl3/H2在硅衬底表面上反应机理。第一部分用Si4原子簇模拟硅衬底,探讨了PC
随着激光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激光晶体也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本文就对KYbW,Er:KYbW这两种新型的激光晶体的生长和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选择K2W2O7作助溶剂,采用顶
应用原子-键电负性均衡方法中的浮动电荷分子力场(ABEEM/MM),我们构建了一个新的Urea-水势能函数,并将其应用到团簇Urea(H2O)n (n=1-3)的研究中,包括优化的几何构型、偶极矩
近年来,富能材料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N-N键的特殊性(单键的平均键能和双键的平均键能分别是38.2和99.9 kcal﹒mol-1,要比三键键能的1/3和2/3少),任何生成氮气的反应都被看作
目前在国际上,有关碱土金属原子与卤化物之间的反应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几十年来,随着实验探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于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和有关
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全势线性缀加平面波(FP-LAPW)法,对非纯有机分子磁体NaFe2Ⅱ(PO4)(HPO4)的电子结构、磁性质以及电导性质进行了第一性原理研究。为了测试计算方法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很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有M=Si键的金属硅烯化合物的化学。金属硅烯化合物参与一系列的有机硅化合物的转化反应,例如从硅氢键脱氢的反应,硅原子取代基的重排,硅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Mo/γ-Al2O3和CoMo/γ-Al2O3硫化态催化剂,利用原位FTIR方法对催化剂吸附CO前后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变化规律。表征结果显示,Mo/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新型的优良储能器件,它具有高功率密度、高能量密度、高充放电效率、良好的可逆性、长循环寿命及无污染等特点。过渡金属氧化物如MnO2、NiO2和Co3O4具有良好
随着工业高速发展,地球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到严重破坏,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科学界普遍认为,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活动排放的以CO2为主的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