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自尊概念和影响因素的阐述和整合,以及对应对方式的概念和研究进行理论探讨;并且利用自尊量表SES (Rosenberg ,1965)和肖计划等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对长春地区2所高校共506名大学生进行测试,采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来描述了大学生自尊水平的状况,重点探讨了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他们之间可以说是一种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高自尊水平的人会表现出积极的自我接纳和认可,会以积极的方式表现自己;经常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同样可以提升个体自尊水平,通过认知与行动的努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本研究为自尊、应对方式的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资料。本研究调查发现:(1)自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学科差异,自尊水平却存在年级差异,但不是呈上升趋势,二年级自尊水平低于一年级和三年级。至于二年级的明显下降,应是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大一的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在调整和适应过程中相对注重别人的看法,社会期许性较高,而大三的学生在成人的普遍支持和关注下,自尊水平有所回升,而介于这之间的大二学生在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体验到的是相对较低的自尊。(2)面对应激事件,在“求助”和“幻想”应对方式的选择上存在性别的差异,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更倾向于采取“求助”和“幻想”的应对方式。并且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倾向于选择“求助”这一应对方式。在处理应激事件时,文科生更注重社会性,多倾向于选择请求他人的帮助。理科生大多数认为一般性问题自己便可以很好的解决,所以很少向他人求助。(3)高自尊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积极应对方式,低自尊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自责”“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