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在急诊科的发病率很高,每年的发病率大于六万人。由于桡骨远端骨折的高发病率,越来越多的引起了临床医生的重视,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腕部的屈、伸、旋转等活动受限、关节肿胀、疼痛、畸形愈合。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选择治疗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加重患者的疼痛,严重者会造成腕部僵直和功能差等弊端。如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我们认为,对于稳定型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比如石膏固定或者夹板固定等非手术方式,术后也能达到不错的疗效;而对于不稳定型骨折,由于此处的关节面不平整,结构复杂,稳定的固定比较困难,即便固定好后也很容易出现移位,这就造成单纯使用保守治疗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目前我们发现,选择动力型外固定架的治疗方式不仅应用范围广泛、而且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对局部的组织及血运损坏较小、能够实现早期腕关节功能锻炼、不需要二次手术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本文通过研究石膏、传统外固定架及动力型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三院骨科在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治疗过的143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有98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并且获得完整的资料,,其中男41例,女57例,平均年龄50.75岁,随访时间术后6个月。分别记录了术后三天、三个月和六个月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受伤后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分为三组。A组为石膏外固定组,32例;B组为传统外固定架组,33例;C组为动力型外固定架,33例。分别从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及术后腕关节疼痛程度评分(VAS)、Dienst腕关节功能评估标准等方面,对三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我们在影像学资料方面比较三组患者的情况,通过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发现,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具体数据如下,尺偏角石膏固定组、传统外固定架组和动力型外固定架组术前分别为10.78±4.241、8.84±5.321、8.78±4.681;术后6个月三组分别为21.82±2.501、22.72±2.231、22.84±2.121。掌倾角石膏固定组、传统外固定架组和动力型外固定架组术前分别为-13.67±11.124、-13.86±12.081、-13.98±12.074;术后6个月三组资料分别为11.74±1.432、12.51±1.518、13.01±1.622,这个结果说明,经过三种方式的治疗之后,患者掌倾角和尺偏角得到了很好的纠正,达到了不错的手术疗效。2我们在影像学方面对三组患者的资料分别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具体数据如下:在掌倾角方面,石膏外固定组术后3天是11.39±1.581,术后3个月是11.50±1.596,术后6个月是11.74±1.432;传统外固定架组术后3天是12.04±1.732,术后3个月是12.36±1.495,术后6个月是12.51±1.518;动力型外固定架组术后3天是12.80±1.584,术后3个月是12.94±1.533,术后6个月13.01±1.622;在尺偏角方面,石膏外固定组术后3天是21.45±2.111,术后3个月是21.78±2.324,术后6个月是21.82±2.501;传统外固定架组术后3天是22.25±2.301,术后3个月是22.54±2.432,术后6个月是22.72±2.231;动力型外固定架组术后3天是21.75±2.821,术后3个月是22.36±2.280,术后6个月22.84±2.121;比较结果显示,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石膏外固定组、传统外固定架组和动力型外固定架组在桡骨掌倾角、尺偏角恢复上无明显区别,并且说明三个治疗组治疗后无明显骨折再移位,固定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3在术后3个月的腕关节疼痛程度评分(VAS)中,石膏外固定组一共有32例患者,无痛患者23例,无痛比例为71.9%,其中骨折部位疼痛患者2例,主动疼痛患者6例,腕关节尺侧疼痛患者3例,轻度疼痛患者6例,中度疼痛患者3例。传统外固定架组患者共33例,无痛患者24例,无痛率为72.7%,其中骨折部位疼痛患者2例,主动疼痛患者6例,腕关节尺侧疼痛患者3例,轻度疼痛患者7例,中度疼痛患者2例。动力型外固定架组患者33例,无痛患者24例,无痛率为72.7%,其中骨折部位疼痛患者3例,主动疼痛患者5例,腕关节尺侧疼痛患者3例,轻度疼痛患者7例,中度疼痛患者2例。三组之间经两两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组在疼痛度评分中无明显区别。在术后6个月的腕关节疼痛程度评分(VAS)中,石膏外固定组一共有32例患者,无痛患者24例,无痛比例为75%,其中骨折部位疼痛患者2例,主动疼痛患者5例,腕关节尺侧疼痛患者3例,轻度疼痛患者5例,中度疼痛患者3例。传统外固定架组患者共33例,无痛患者25例,无痛率为75.8%,其中骨折部位疼痛患者2例,主动疼痛患者5例,腕关节尺侧疼痛患者3例,轻度疼痛患者6例,中度疼痛患者2例。动力型外固定架组患者33例,无痛患者25例,无痛率为75.8%,其中骨折部位疼痛患者3例,主动疼痛患者4例,腕关节尺侧疼痛患者3例,轻度疼痛患者6例,中度疼痛患者2例。三组之间经两两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组在疼痛度评分中无明显区别。4三组资料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按照Dienst腕关节功能评分,经Ridit分析结果对比,传统外固定架组与石膏外固定架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动力型外固定架组分别与传统外固定架组和石膏外固定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术后3个月时,石膏外固定组的评分为:优,8例;良12例;可,10例;差2例;优良率为62.5%。传统外固定架组评分为:优,9例;良12例;可,11例;差1例;优良率为63.6%。动力型外固定架组的评分为:优,19例;良7例;可,7例;差0例;优良率为78.8%。其中,P1=0.029<0.05;P2=0.018<0.05。术后6个月时,石膏外固定组的评分为:优,10例;良12例;可,8例;差2例;优良率为68.8%。传统外固定架组评分为:优,11例;良12例;可,9例;差1例;优良率为69.7%。动力型外固定架组的评分为:优,24例;良5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为87.9%。其中,P1=0.0038<0.05;P2=0.0023<0.05。说明动力型外固定架组在早期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由于传统外固定架组和石膏外固定组。结论:1动力型外固定架在桡骨远端解剖结构和早期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可获得满意疗效。2动力型外固定架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好,宜于在临床广泛应用。3对于老年患者或者病情较轻的患者,传统方法也可取得一定临床效果,因而在选择治疗方案时,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经济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