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ZnO纳米棒/AlN异质结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w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不同技术上重要的波长可通过具有适当带隙的单独光敏半导体来检测。例如,Ga N,硅和In Ga As通常分别用于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区域的检测,而中红外光子的检测通常依赖于小带隙半导体化合物,例如Hg Cd Te,Pb S或Pb Se,并且在远红外区域利用热感测技术进行检测。与这些材料相反,石墨烯由于其无间隙的带结构而成为用于超宽带光电探测器的有前景的光电子材料。本文利用射频磁控溅射和化学溶液法分别制备了氮化铝薄膜和一维的氧化锌纳米棒结构,并设计出基于石墨烯、一维氧化锌纳米棒、氮化铝薄膜的多层宽光谱光电探测器。不仅降低了器件制备难度,而且在器件性能上也有所提高。具体研究了不同衬底,尤其是以石墨烯为基底的衬底,对氧化锌纳米棒的生长的影响;石墨烯辅助Al N薄膜生长过程中制备工艺对Al N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制备了石墨烯/Zn O纳米棒/石墨烯/Al N/石墨烯纳米异质结研究了其性能,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通过在不同衬底上利用化学溶液法生长Zn O纳米棒,结果表明在石墨烯上生长的Zn O纳米棒取向性、结晶度、光学性能都是最好的,直径约为50 nm,长1.6μm,使用水浴生长的方法生长出在石墨烯上均匀的Zn O纳米结构没有沿着石墨烯的台阶边缘特定的选择生长。利用Al N靶材通过RF磁控溅射在石墨烯上沉积氮化铝薄膜,分别探究氮氩比、溅射压强和退火温度对Al N薄膜的影响。首先探究氮氩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氩比为15:25时,Al N晶体质量最好;进一步本实验研究溅射压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压强为1Pa时,氮化铝结晶性能最好,表明致密均匀,平均粗糙度为1.5nm;继而本实验研究了退火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退火温度为600℃的时候,Al N薄膜晶粒尺寸为25 nm,薄膜较为平整,平均粗糙度为2.87 nm;。制备石墨烯/Zn O纳米棒/石墨烯/Al N/石墨烯异质结并对其分析,结果表明制备出的异质结具有明显宽光谱响应特性,在10V偏压下在206 nm,270 nm,364nm处均有明显的响应峰值,分别对应为0.02 A/W、0.015 A/W、0.013 A/W,且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区也有的响应特性,实现宽光谱探测器的功能。
其他文献
平面设计要经历构思、搜集相关素材、电脑及手工制作、工艺和材料的选择等一系列过程,这中间有着怎样的学问或是怎样的规律都不是受众所关心的,吸引人们的是呈现于眼前并刺激
信号集中监测系统(Centralized Signaling Monitoring,CSM)在铁路实际运行当中发挥着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铁路一线信号设备的管理水平,对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
吴冠中作为20世纪乃至21世纪有重大影响的画家之一,他在中国画中倡导的形式美法则,打破了传统的审美标准,为中国画走出了一条现代之路。吴冠中具有独特形式美风格的作品不是
在灿烂辉煌中的中华文化中,茶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国种茶的历史悠久,茶早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对人们的生活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将CAD/CAM/CAPP系统集成到PDM平台已经成为企业工艺设计的迫切需求。CAD/CAM/CAPP系统与PDM系统的集成,不仅可以统一数据信息,实现数据共享,而
有报道说,由于策展人对学术缺乏把握力,本次展览总体水平一般。一些国内评论家甚至还指出,7位参展艺术家组成的中国馆俨然成为一个“三流装置展”。艺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朱其
MIMO雷达是采用多个天线发射互相正交的信号,并采用多个接收天线对回波信号进行联合处理的雷达系统。接收端利用发射信号正交性通过匹配滤波器将回波信号中的发射信号进行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发动机结构越来越复杂,但其故障诊断技术却远远落后于汽车技术的发展,尤其军用车辆柴油发动机机械故障诊断离实用要求有更大的距离,为了提高军用车辆
改性生物炭及其在环境污染修复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以毛竹为原料,通过热解制炭、KOH活化和氮化改性制备了可循环利用壳聚糖改性生物炭材料(CBC),并系统的探究了壳聚糖改性生物炭材料吸附Pb(Ⅱ)的动力学、热力学和吸附机理,研究了相关边界条件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并证实了CBC的循环利用、性能稳定性及其作为渗透性反应墙活性填料循环使用的可行性。首先制备活化毛竹生物炭,取毛竹在不同温度下
背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仍是当下我国最主要死亡原因,而且,冠心病等CV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仍在稳步升高。据统计,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发病率是心肌梗死的2倍,SACD等CVD的防治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学说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提出,直到就近抗炎防治心血管疾病才得以被证实。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