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中后期城市老中心区功能转型及空间重构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tianl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即将步入城市化中后期这一新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老中心区呈现出功能转型及空间重构的特征。如何通过对其深入分析总结优劣,从而引导城市老中心区在城市化中后期实现有效运转是本文希望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按历史时期对城市老中心区各个时期的基础资料进行梳理,归纳了城市老中心区功能及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接着从调控机制、组织机制、动力机制及阻力机制等几个方面,辩证地剖析了城市老中心功能及空间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然后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老中心区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城市化中后期城市老中心区功能转型及空间重构的特征趋势;最后以常州市老中心区为例,深入探讨城市化中后期城市老中心区功能转型及空间重构的特征,针对其发展现状,提出优化策略,以促进常州老中心区的稳步发展,并对我国目前城市老中心的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其他文献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设施服务体系的中枢,起着承接上级县级医院和指导管理下级村卫生站的作用。随着我国发达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现行的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已经难以满足沿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朝着都市化、都市连绵区、区域一体化的方向迈进,大都市的空间形态问题是这一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世界上著名大都市城市形态的发展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而
论文主要从关中传统民居聚落与民居建筑单体的研究出发,着眼于传统文脉建筑在当代传承中的研究,以传统文脉内涵的文化性、地域性与时代性为理论依托,分析和研究关中传统民居
20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滨水环境的恶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滨水区的更新与再开发正在成为一种全球化的现象。发展至今,滨水空间逐渐由生产型向生活型、服务型功
传统村落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海桑田与斗转星移,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土地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但是传统村落在受到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商业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影响的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加速推进,城乡资源紧缺,城乡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关中地区是传统的农耕地区,村镇聚集,农业人口众多。在城乡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历史街区环境遭到破坏,地域文化特色逐渐丧失,历史街区微空间活力逐年下降。历史街区微空间集中展示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是街区复兴之
北宋植物主题园林是北宋时期围绕植物造景的园林。北宋植物主题园林代表了当时以单一要素为主造景的园林,与明清园林山、水、植物、建筑要素齐备的造景方式,存在很大区别。在植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土地资源愈发紧张,如何高效利用城市空间成为急需解答的问题。城市综合体作为一种空间与功能高效集约的建筑形式日益受到人类的青睐;而地下轨道交通作为
本文从水与城市的发展历程入手,探讨了滨水地区的发展变化,并通过对水环境与城市公共功能空间的互动关系研究,指出城市水滨应当向其公共性回归,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功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