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城滨水空间开发利用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ed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滨水环境的恶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滨水区的更新与再开发正在成为一种全球化的现象。发展至今,滨水空间逐渐由生产型向生活型、服务型功能回归,成为了城市开发利用的热点地区。然而如何根据不同的滨水开发利用模式提出相关的设计策略并确立科学的滨水公共空间评价标准一直是学术界争执未定的焦点。  本文以南京老城作为研究的空间范围,立足城市滨水空间发展的中观和微观视角,通过建立老城范围内主要滨水空间的开发利用资料数据库,了解南京老城滨水空间的开发利用现状,从中探寻其存在的问题。并试图针对滨水公共性开发利用与私有化开发利用这两种较为典型的开发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两种模式对滨水公共空间品质所产生的影响,进而探寻滨水空间开发利用的合理模式和设计策略,最后提出一套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开发利用的评价标准,以期为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决策提供相对客观而全面的参照体系。  全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城市起源与水的关系,并回顾了世界范围内滨水空间开发利用的历程以及经典的滨水开发实践案例。  第二章梳理了南京城市发展与河道水系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对老城及其周边主要滨水空间的开发利用现状做了总体的定量分析与研究,建立了论文三、四章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  第三、四两章以南京老城为研究范围,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性开发利用和私有化开发利用案例(各两个),从空间形态、人的行为等角度对其开发模式与特点进行重点研究。  第五章综合第三、四章的所有研究成果,分别针对滨水公共性开发利用和私有化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关的设计策略,最后总结出一套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利用的评价标准。
其他文献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快速机动化的到来,我国迎来了第三次快速交通建设的浪潮,地级市、县级市开始加入建设城际轨道交通的队伍中来。现代综合交通系统引导交通方式和城乡交通朝
秦淮河自古以来就是南京城市的母亲河,南唐建都后有了内、外秦淮之分,内秦淮作为城市的生产、生活水源与重要的景观河道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对内秦淮及沿线的城市风貌研究有很
建筑竞赛作为获得优秀建筑方案的重要模式,几个世纪以来在许多世界知名建筑设计中采用,产生大量建筑精品的同时也使城市建设事件愈发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它不仅是一种竞争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同时,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逐渐增多,人们对于休闲活动、接触大自然、回归俭朴生活的需求正快速增长,尤其
“十年树人,百年树木”,大学是提升能力和开发智慧的孵化器,是培养科技精英的摇篮。人才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尤其是大学教育更是定性、定格的关键阶段,也关系到一个人对社
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实践的历史精华,是中国建筑中最为显著的一种特征。現今,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曾经遍布全国的庭院建筑已经逐步被城市建筑所取代。以成都为例,近10年中成都的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人地矛盾日益加剧,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多次提出扩大住房保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设施服务体系的中枢,起着承接上级县级医院和指导管理下级村卫生站的作用。随着我国发达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现行的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已经难以满足沿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朝着都市化、都市连绵区、区域一体化的方向迈进,大都市的空间形态问题是这一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世界上著名大都市城市形态的发展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而
论文主要从关中传统民居聚落与民居建筑单体的研究出发,着眼于传统文脉建筑在当代传承中的研究,以传统文脉内涵的文化性、地域性与时代性为理论依托,分析和研究关中传统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