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的诗坛地位在宋代得到广泛认同,学杜、论杜逐渐成为诗坛风尚,各个流派的诗人都对杜甫作品展开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对杜甫七律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可以说,七言律诗经由杜甫创作达到成熟,并对后世的律诗创作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文章运用文本细读法、归纳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在广泛搜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杜甫七律与北宋七律的创作情况进行分析,力求揭示北宋七律与杜甫七律之间的承继关系。文章在对北宋七律创作情况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选择北宋七律创作数量50首以上的诗人,结合实际创作对有学杜倾向的诗人进行分析。北宋七律对杜甫的学习总体上符合宋代杜甫的接受进程,但又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从接受特征来看,北宋诗人对杜甫七律的学习表现出个体性与流派性、间接继承性、侧重性三个方面的特点,这是在历史背景与时代价值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特定的接受史观。在此基础上,以杜甫七律的选材内容、声律变化以及组诗形式与艺术技巧在北宋的接受情况为中心,探讨北宋对杜甫七律的接受。就题材内容而言,杜甫拓展了七律的题材,以关注民生、反映时事与书写自我为突出表征。北宋的七律创作在选材方面继承了杜甫对七律题材的开创,他们在学习杜甫关注民生苦难的同时,以王安石、王令为主的诗人也将杜甫首创的以气候表现人民苦难的创作手法加以拓展,丰富了以书写民生为题材的七律的表现形式。北宋亦将时事写入诗中,充分展现时代特色,如“宋夏之争”“熙宁变法”“元祐更化”等关乎国家命运的事件在苏舜钦、王安石等北宋诗人的作品中皆有所反映。同时,北宋诗人的七律作品十分重视书写个人生活,这种题材倾向与杜甫“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诗中”有一致之处,深得杜甫作品沉郁之致。就声律变化而言,结合各个时代对杜甫七言拗体的评价,并分析杜甫拗体律诗的特色。结合杜甫之后拗律的发展情况,重点介绍黄庭坚拗律创作的特点以及对拗体律诗发展的影响。黄庭坚的七言拗律深得杜甫拗体律诗的精髓:即拗体的声律模式虽不符合正体律诗的声律模式,却在声律转换间达到了内部的和谐。杜甫通过拗体律诗表达的“郁戾”之情也得到北宋以黄庭坚为主的江西诗派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江西诗人既学习杜甫拗体七律表达感情时的沉郁曲折,也有一些作品传达出作者流畅自然的情绪,是对杜甫拗体律诗表达“郁戾之情”的发展。杜甫拗律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声律模式、感情表达的变革上,同时也反映在语言的变革与情感表达上的曲折性。杜甫拗体律诗在创作过程中因选材的日常化使语言体现出初步革新,北宋诗人注意到这一点并在整体的七律创作中大加弘扬,成为宋代七律的主要特色。就艺术特色而言,重点关注组诗形式的继承与艺术手法的学习。杜甫开创性的以组诗的形式写七律,不仅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内容,同时组诗的逻辑性与主题性也对北宋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北宋诗人多以组诗的形式写律诗,在对杜甫组诗形式、内容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扩大了北宋组诗创作的内容选择面。此外,北宋诗人还重点学习杜甫七律以虚词的使用为主的字法的运用,也对杜甫七律善用典故给予重点关注。章法结构上也反映出对杜甫七律的承袭,通过艺术技巧的继承与发展,北宋七律诗学杜甫又表达出各自的特色,成为宋诗的代表体裁之一。北宋诗坛七律学杜是在七律的题材内容、艺术手法各方面皆趋于成熟之后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宋代七律的发展史上,内容的现实主义与声律的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对杜甫接受的深入而逐渐发展。总而言之,北宋七律出于杜甫而又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宋诗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