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危机对中老年人健康人力资本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a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公共卫生危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已经得到有效的遏制。但与此同时,全球各地频发由“未知病毒”引发的新型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国际关注的重大传染性疾病,比如: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疫情)、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等。中老年人是COVID-19和SARS的易感人群之一,因此疫情冲击对于中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而言,其影响可能更为深远,如何减轻疫情对中老年人健康人力资本的影响,对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时,我国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危机,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认知能力是中老年健康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功能的损害以及由此导致的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和照料负担,严重降低了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因此如何保存中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一环。本文正是基于新冠疫情和人口老龄化双重背景下,从健康人力资本视角出发,探讨个人和政府应对疫情的经历对其健康行为和卫生服务能力的影响,并由此可能带来的健康效应。需要强调的是,本文关注的是疫情经历的长期健康效应,认知健康是反映中老年人长期健康状况的较好指标之一,所以本文从健康人力资本中认知健康视角出发,探究疫情经历的健康效应。为此本文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即:公共卫生危机对于中老年人认知健康是否存在影响?从个人健康行为视角来看,公共卫生危机对健康行为有怎样的影响?从政府卫生服务视角来看,公共卫生危机对医疗资源供给有怎样的影响?上述三个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环环相扣。根据上述三个研究问题,本文基于“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理论框架,利用与2019年新冠疫情相似的2003年SARS疫情冲击,探讨公共卫生危机对中老年人认知健康的影响和异质性。并从个人和政府视角出发,分别从健康行为、卫生服务两方面,详细探讨其影响机制,最后提出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减轻公共卫生危机对中老年人健康负面影响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的复苏和健康老龄化提供科学的政策启示。本文总共七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第二、三章为本文实证分析基础,分别为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框架分析,第四章从认知健康视角,利用SARS疫情冲击,详细考察了公共卫生危机对中老年人健康人力资本的影响,第五章从个人健康行为视角,利用SARS疫情冲击,考察公共卫生危机对健康行为的影响,第六章从政府卫生服务视角,利用SARS疫情冲击,考察公共卫生危机对医疗资源供给的影响,第七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具体来说:在第二章中,本文首先回顾了相关的若干文献,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述。这些文献与健康和公共卫生危机两大主题密切相关,包括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外生冲击(包括经济事件冲击和不利健康冲击)的健康效用、公共卫生危机的健康效应和公共卫生危机健康效应的影响机制等等。通过对上述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以体现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第三章为SARS疫情介绍和理论框架分析,主要介绍2003年SARS疫情状况,同时基于创伤后成长理论,提出本文的理论研究框架,并得到若干待检验的理论假说,为后文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石。第四章为公共卫生危机与中老年人认知健康的实证研究。从认知健康视角出发,利用社区层面的SARS疫情冲击,使用2011-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模型、生长曲线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法等模型或方法,探究公共卫生危机对于中老年人认知健康的影响,并基于城乡、性别和年龄三个维度考察公共卫生危机对于中老年人认知健康影响的异质性。第五章为公共卫生危机与健康行为的实证研究。从个人行为视角出发,利用城市层面的SARS疫情冲击,使用1998-2009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和事件分析法,探究公共卫生危机对健康行为的影响以及动态变化趋势,以深入探讨公共卫生危机对中老年人认知健康的影响机制,并从教育、年龄和性别三个维度考察公共卫生危机对于健康行为影响的异质性。从而厘清公共卫生危机下,个人应对疫情影响的机理。第六章为公共卫生危机与医疗资源供给的实证研究。从政府卫生服务视角,利用城市层面的SARS疫情冲击,使用1999-2009年中国地级市层面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公共卫生危机对医疗资源供给的影响,以深入探讨公共卫生危机对中老年人认知健康的影响机制,并从区域、城镇化两个维度考察公共卫生危机对于医疗资源供给影响的异质性。从而厘清公共卫生危机下,政府应对疫情影响的机理。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首先,在认知健康方面,暴露于SARS社区疫情中的中老年人的认知评分显著高于未暴露于SARS社区疫情的中老年人,即从社区层面而言,公共卫生危机对于中老年人认知能力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具体而言,暴露于社区SARS疫情中的中老年人的记忆力评分显著高于未暴露于社区SARS疫情中的中老年人,但是在智力完整性上并无显著差异。以上影响直至2015年仍存在,即具有长期影响趋势。并且社区SARS疫情冲击对中老年人认知健康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异质性:相比于居住在农村的中老年人,居住在城镇的中老年人受SARS疫情冲击,其对认知能力的正面影响更大;相比于中老年男性,中老年女性受到的正面影响更大;相对于45-60岁群体,65岁以上的老年人收到的正面影响更大,当然这可能是因为认知能力的差异在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才会展现出较大差异,即SARS疫情冲击对中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通过累计效应,最终在老年期(60岁以后)呈现出来。中介效应分析的结果表明,SARS疫情冲击促使社交互动的增加,是SARS疫情冲击影响中老年人认知健康的重要途径。扩展分析的结果表明,社区发生的其它大规模的传染病冲击对中老年人认知健康也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其次,在健康行为方面,城市层面的SARS疫情冲击显著增加了城镇居民的家庭保健和锻炼支出。即公共卫生危机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健康意识,并改善了城镇居民的健康行为。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相比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高的城镇居民受SARS疫情冲击,对其健康行为的正面影响更大;相比于其他/她年龄群体,SARS疫情冲击对45-60岁群体的健康行为影响更大;另外,SARS疫情冲击对健康行为的影响在性别上也存在异质性,相比于女性,男性受SARS疫情冲击,不仅增加了家庭保健支出,也会增加家庭锻炼支出,但是女性仅增加家庭保健支出。以上关于健康行为的分析表明,SARS疫情冲击促使健康行为的改善是SARS疫情对中老年人认知健康产生长期正面影响的影响机制之一。最后,在政府卫生服务方面,城市层面的SARS疫情冲击显著增加了城市医疗资源供给,即公共卫生危机提升了城市医疗资源的供给。具体而言,城市层面的SARS疫情冲击显著增加医院人均床位数,但是对人均医生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相比于中部的城市,东部和西部城市医院的人均床位数受SARS疫情冲击后,增长更快;相比于对于东部和西部城市,中部城市的人均医生数受SARS疫情冲击后,增长更快。由此可知,在面对SARS疫情时,东部和西部城市通过增加医院床位资源供给来应对疫情,而中部城市则通过增加医护资源供给来应对疫情。另外,相比于城镇化程度低的城市,SARS疫情对城镇化程度高的城市的医疗资源供给影响更大。以上关于医疗资源供给的分析表明,SARS疫情促使政府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外在表现即为医疗资源供给的增加,是SARS疫情对中老年人认知健康产生长期正面影响的影响机制之一。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共卫生危机对中老年幸存者认知能力、健康行为和政府的卫生服务能力具有正面影响,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并不意味着公共卫生危机是一件造福人类的事件,公共卫生危机造成的生命健康和经济损失仍难以估量。面对公共卫生危机时,本文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尽可能的拯救生命,减少健康和经济损失,并尽可能放大公共卫生危机可能带来的益处,比如:民众健康意识的觉醒、健康行为的改善和政府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等等,以减轻公共卫生危机对民众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他文献
建筑用能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对生活舒适度的追求将导致居住建筑能耗增长加速,因此提升居住建筑能效,对任何一个政府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都十分重要。居住建筑节能标准是提升居住建筑能效最重要的政策措施,成为各国政府首选的建筑节能政策工具。随着节能减排任务的加重,居住建筑节能标准需要不断的更新以引导居住建筑能效水平的不断提升。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标准提升的中长期路线图,以引导建筑能效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长期高速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以服务业比重的上升最为引人注目。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27.7%、47.7%、24.6%变化到2019年的7.1%、39%和53.9%。尽管大多数年份服务业比重都在上升,但是如果去看服务业比重的增长速度,则可以看到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1980-2002年间服务业比重增长迅猛,
作为司法腐败的表现形式之一,徇私枉法等司法渎职行为历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强化对司法渎职行为的责任追究,不仅具有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共识,也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司法改革背景下,以规范司法权力运行为目标的司法责任制应运而生,作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改革,其影响不仅限于司法制度本身,也必然辐射到司法权运行的方方面面,包括对司法活动中各种违法渎职行为的责任设定与追究。因此,
我国金融双向开放进入新阶段,其表现之一就是金融领域的外资高质量引进来与中资高水平走出去相结合、相协调。一方面,外资进入金融领域会产生一定的溢出效应,并给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带来双重效果,既可以带动国内金融机构基于竞争压力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尤其是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也可以增加金融风险的复杂性、强传染性和渠道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中资金融机构境外投资规模在2014年以后出现大幅度增加,而这一趋势也引起
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性课题,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使命担当和职责功能,关系到新时代高素质的担当民族复兴人才的培养。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主要是运用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在充分把握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和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以及当前研究生生活学习和思想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对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隶属鞘翅目叶甲科,是一种世界检疫性入侵害虫,对全球马铃薯产业造成严重危害,并威胁我国主要的马铃薯产区。本研究使用种群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方法,分别在中国入侵前沿地区(中国新疆西北部,基于15个地理种群和9个微卫星位点)和亚欧大陆(基于20个地理种群和dd RAD测序)两个空间尺度研究了马铃薯甲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并且进一步探索了产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不断深入的情况之下,对学生的群文阅读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教师必须要明确语文教学目标,掌握群文阅读特征,围绕托物言志专题,注重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融合与衔接,科学地进行阅读内容的整合与拓展,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必须要掌握原有群文阅读当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创新,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其进行托物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主线。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这一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经历了从“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为何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阶段之后,既有研究逐渐深入探讨“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然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如何铸牢,既是一个需要进行理论研讨的学术议题,也是一个需要在实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多年的反贫困斗争。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前后近千万贫困人口全部脱离我国现行贫困线,这在人类减贫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伟大壮举。地力瘠薄,民众贫困的凉山彝区历史上曾被外界社会视为中国的“内陆边疆,化外之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凉山彝族社会发生了巨变,但由于种种原因,仅就西部地区来说,也是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本研究选择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悬崖村建档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人才竞争是最为根本、最具决定性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把军事人员现代化作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突出出来,并上升为党和国家意志,充分表明了军事人员现代化在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