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司法制度的变化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sb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封建社会司法制度一个显著的过度阶段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它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因此,这一时期司法制度的发展在我国古代法制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并呈现出其独特的时代特色。分析这个时代司法制度的独到之处可以了解到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司法制度的相关特征及其相对真实的情况。首先,中国封建社会法律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特点就是儒家精神入律的进程。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其独特的社会环境,因此这一时期成为礼法结合的重要阶段,它为隋唐法制的完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从具体的司法制度立法方面看,秦汉时期的法律是封建社会法律的起步阶段,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定法律的人以秦汉时期的法律为基础,一方面沿袭秦汉优秀的法律成果制定了符合本朝特色的法律,另一方面又探索创新出了新的法律制度。再次,从司法机关来看,魏晋南北朝发展了之前秦汉时期的廷尉,对廷尉的职能也是有所发展。都官尚书、大理等的出现,均是隋唐司法机关完善的基础。本文从司法机构、审判制度、司法行政制度以及对其变化的评析等方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变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司法机关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司法机关与秦汉时期一样,分为中央与地方。在中央,第一个主要的变化是廷尉的官员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廷尉卿、廷尉少卿、司直、廷尉正、廷尉监、廷尉平组成了一个完备的司法新系列;第二个主要的变化是廷尉改为大理寺,在北齐之前司法官被称为廷尉,在北齐时将其改为大理寺,这在中国司法制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三个主要的变化是曹魏时期首创律博士;第四个主要的变化是御史台在这一时期正式独立。在地方,地方由之前的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其审级以及相应的上诉也发生了变化。北朝是少数民族统治下的政权,因此,地方审判组织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司法制度的变化。本文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分为审判制度、司法行政制度两部分进行介绍。这一时期的审判制度主要包括刑讯制度规范化、鞠狱不须责家人下辞原则的出现;复审制度的变化、直诉制度中登闻鼓及肺石函的出现、录囚制度的发展、死刑复核制度的发展以及特殊案件的审理原则;司法行政制度包括死刑的行刑制度以及羁押制度等。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司法制度变化的评析。经过本文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司法制度变化的分析,可以归纳出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原因、特点,同时还要探讨这些变化对于当时的影响和对后世的影响。
其他文献
2016年末到2017年,从《见字如面》到《朗读者》等多个文化节目的出现,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并引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类慢综艺节目热,使得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发展,带
“尾声”作为曲学名词,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尾声”指套数之末用以收结全套的部分;狭义的“尾声”专指用以收结全套的特定曲牌。“尾声”由简到繁的演进与北曲联套复杂化、音乐多样化的发展历程是一致的。“唱赚”和诸宫调中的“尾声”多为三句简尾,《董西厢》中【绪煞】的使用,标志着三句简尾向多句繁尾的演化。虽然元曲“尾声”曲牌已日渐丰富,但仍存在省题标【尾】的情况,周德清等人自觉地不再使用【尾】这样的省称,并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科技产品发布会是高科技公司宣传其新产品的重要平台,这
本文以广义的传信理论为指导,调查收集了马山壮语口语中常用言说动词的相关语料,分类探讨马山壮语常用言说动词的传信功能。第一章阐述了传信范畴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理论基础。第二章描写并分析了马山壮语常用言说动词的直接传信功能。第三章讨论了马山壮语常用言说动词的转述型传信功能。第四章讨论了马山壮语常用言说动词的推测型传信功能。第五章分析了说话者对所说信息的态度。第六章对全文做一个总结。本文主要有以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华民族改革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本文以国庆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集体采访为语料,并以模拟同声传译实践为基础,对释意理论指导下的政论口译进行了探索。本次新闻发布会特点鲜明,属政治军事话题,多见政论用语和政治军事专业术语。发言人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口音语调各具特色。考虑同传的即时性及政论口译的信息传达目的,笔者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完成了本次模拟同传
伴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系统的发展为企业决策者第一时间获得经营情况信息创造了条件,为会计工作中大批量数据的整理提供了便利,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使企业在经营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