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末到2017年,从《见字如面》到《朗读者》等多个文化节目的出现,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并引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类慢综艺节目热,使得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发展,带给观众长久以来不一样的观看体验,使观众在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享受。本文以传统文化类慢综艺优秀节目《朗读者》为案例,基于媒介融合理论内容,展开对传统文化类慢综艺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应用个案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传统文化类慢综艺节目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案例选择中央电视台《朗读者》为研究对象,媒介融合下的电视节目传播策略聚焦了媒介组织、媒介内容、媒介渠道三个方面。笔者将对《朗读者》的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朗读者》节目的传播策略。同时,将其他传统文化类慢综艺节目在媒介组织、媒介内容、媒介渠道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传统文化类慢节目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优化传统文化类慢综艺节目的传播策略,帮助提升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影响力。第一部分对媒介融合理论的论述以及传统文化类慢综艺节目进行分析。媒介融合的形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的因素:传播技术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受众需求的改变、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目前学者对于传统文化类慢综艺节目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大多数学者更多地指出“慢综艺”节目是与之前的竞技类的综艺节目相对立。慢综艺节目的节奏缓慢很多,内容注重体现嘉宾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追求舒缓、自然和真实内在的表达。慢综艺节目类型主要分为:传统文化类慢综艺节目、生活体验类节目、户外旅游类节目。传统文化类慢综艺目前发展势头强劲,很多卫视聚焦此类节目。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类慢综艺节目的成因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成因主要有国家通过政策引导节目的走向、娱乐综艺市场发展逐渐趋于疲态、社会主流意识宣扬文化自信、受众文化需求日益增强、媒介融合提供了平台优势、传统媒体制作高品质的节目内容。基于媒介融合的理论的宽泛内涵,第三部分则是对《朗读者》的传播组织融合、内容融合、渠道融合三个方面来进行了总结。传播组织的融合主要包括组织间的联合运营、组织内部部门联动、人才资源的融合、从业者技能的融合。内容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朗读者》有着鲜明的节目定位,嘉宾星素结合,文本挑选注重多种文学样式,注重人文情怀,创新了节目的模式,丰富了视听元素。传播渠道的融合主要是线上线下渠道的拓展,体现在“朗读亭”线下活动的开展以及通过微博、微信、视频网站、喜马拉雅FM、朗读者APP等多种数字化平台方式共同宣传。品牌打造方面注重广告植入、口碑、人物、产品、事件进行多方位的营销。本文还对选取了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类慢综艺节目进行比较,指出传统文化类慢综艺节目传播策略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组织的运营理念落后,核心资源特别是技术、人才、资金的短缺;内容方面文化内涵存在不足、缺乏节目创意;渠道方面,组织的渠道优势不明显,欠缺品牌意识。笔者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从而为今后传统文化类慢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参考。期望传统媒体在组织方面加快联合发展、借力社会资源;在内容方面强化内容优势、打造文化精品;渠道方面需要进行拓展、构筑优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