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型思想的小学乘法教学研究 ——以《乘法运算定律》为例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dzxc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型思想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十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构建数学与现实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小学阶段最基础的数学思想;乘法作为算术中最基础的运算,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是小学重点教学内容;在乘法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让学生经历乘法概念符号化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实现对乘法概念的过程构建,提高学生的乘法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使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得到彰显。国内已有研究表明,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实施以来,“模型思想”逐渐被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者和教师所接受,相关研究多以调查研究和策略研究为主,部分学者为此制定了学生建模素养划分标准,并针对现阶段模型思想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办法和培养途径,主要从教材、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入手;在小学乘法研究上,国内学者的研究焦点一直集中在知识技能层面的小学乘法教学策略研究,对蕴含核心素养的乘法教学设计及乘法概念教学的研究较少;在此背景下,开展基于模型思想的小学乘法教学设计研究,不仅能填补模型思想与乘法教学相结合的研究空白,还能丰富国内对乘法相关概念过程构建的研究,为一线教师在乘法教学中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提供参考。本研究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理论资料,对模型思想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论述模型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的适切性,其次选取小学数学人教版教科书(共计12册)进行文本分析,统计出1至6年级小学数学乘法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模型,构建基于模型思想的乘法教学设计(教学原则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再次编写了基于模型思想的“乘法运算定律”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同时为了确保教学案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笔者对3位一线教师和专家进行访谈,并在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下对教学案例进行反复修改,最后对所开发的其中一个案例进行实施,以验证其效果。本研究选取G小学四年级的两个班为研究对象,采用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实验法进行《乘法分配律》教学实验,其中,课堂教学模式为自变量,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层次和掌握程度为因变量,本实验采用平衡法控制无关变量;实验前后对两班共计123人进行了测试,访谈学生共计32位,最后通过徐斌艳教授的学生建模水平评判标准及课堂教学实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得到本次教学实验结果如下:(1)实验班的后测成绩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成绩近似,两班的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进行教学实施后,独立样本T检验证明两班后测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班后测成绩高于对照班。(2)对照班课堂活跃度比实验班低;课堂实录的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回答问题的总次数比对照班多11次,对学生访谈分析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在课堂表现积极,课堂参与度较高。(3)实验班的建模水平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建模总体平均分为2.0806,对照班学生的建模水平总体平均分为1.6979,比照徐斌艳教授的建模素养水平标准,实验班建模总体水平较高。本次实验也存在一些不足:受时间和样本数量限制,实验结论普适性有待提高;实习时间较短,无法通过长期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意识。(一)研究的主要结论:1.模型思想可以作为概念构建和教学研究的新角度运用到小学乘法教学过程。通过对相关理论研究及对教材分析,笔者在乘法教学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两个层面上说明了基于数学建模角度进行小学乘法教学的可行性,并统计了1至6年级小学数学乘法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模型,证实了模型思想可以作为概念构建和教学研究的新角度运用到小学乘法教学过程。2.基于模型思想的小学乘法教学可以改善小学乘法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乘法”的理解性掌握和应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区别于传统教学设计只注重运算结果本身、没有挖掘乘法背后的学科内涵和思想内涵的问题,基于模型思想的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科学组织和呈现,可以让学生经历乘法运算定律概念、算理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改善学生学习情感态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建模素养,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3.基于模型思想的小学乘法教学可以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参考。通过查阅文献可知,一线教师多习惯于从知识技能层面进行乘法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度不够,本文从模型思想的视角对乘法教学进行研究,可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科育人价值,为一线教师日常乘法教学提供参考。(二)研究建议1.结合乘法常规教学开展建模活动。乘法教学贯穿小学始终,教师可以参考本研究统计的小学数学乘法教学数学模型分布,结合学生已有认知经验,采用手工、文字、游戏、图片、对话等多种形式开展数学建模活动。2.将模型思想融入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能够伴随个人终生成长,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使其受益终身,因此,教师需要将数学模型思想渗透在小学数学核心概念等的日常教学中,慢慢提高学生建模素养。3.关注学生主体,避免建模教学固化。学生是建模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建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进行教学,避免建模教学固化。
其他文献
资源枯竭型城市作为矿产资源开发输出地,在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亦对自身的生态环境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因此,基于生态产品价值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用地演变及生态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按照“时空分析-效应测算-因素探究”的研究思路,以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市贾汪区为例,构建生态用地演变及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民居住需求、消费需求、娱乐需求的日趋高标准化、复杂化。与之矛盾的是城市建设用地却越来越稀少。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设计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建筑物,向下发展成了当下的主流设计方向。因此,各种地下停车库、地下娱乐城、地下购物商城、地下美食城等建筑形式应运而生。地下车库一般埋深较深,有的甚至地下好
重要军事建筑面临的无人机威胁日益严重,必须对入侵的无人机做针对性防护。根据现有无人机的分类及属性,分析了无人机的威胁方式和特点,从原理和技术途径上提出了无人机的防护概念,探索研究了重要军事建筑目标对无人机袭击的防护对策、防护设计策略与工程措施。
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滑坡复活并导致滑坡整体或局部失稳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川西雅江县杜米滑坡为例,通过地质调查、Insar监测、工程钻探、数值分析、稳定性计算等技术方法,在查清滑坡特征的基础上,总结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并进行分区评价,剖析滑坡复活变形成因机理,探讨滑坡前缘坡脚开挖程度与滑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杜米滑坡一共发育3个滑面,分别对应强烈变形区、中等变形区和轻微变形区。前缘坡脚开
“互联网+”教育是实现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但是乡村教育现存许多问题,包括:学校管理细化严格,缺乏培训机制;教师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政府对乡村资源投入不足;留守儿童缺乏关爱,受社会不良风气侵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基于“互联网+”的乡村家教育策略:一是在学校内形成“互联网+”教育的合作学习共同体;二是要教师学习“互联网+”技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三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涝害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气象灾害之一。玉米苗期最易受到涝害,从而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产。为了缓解水淹胁迫对苗期玉米的损害,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人工模拟水淹胁迫,比较研究水淹胁迫下不同过氧化钙用量和施用时期对玉米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了4个过氧化钙用量,分别为0 g kg-1、0.2 g kg-1、0.4 g kg-1、0.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使命,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师应通过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归纳、推理、融合是小学数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思想渗透教学的重点。文章先对其意义进行了说明,后立足规律分析、知识建构、问题解决、生活实践、辩证思考等五个方面,结合北师大版教材和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研讨了具体工作方法,旨在活化教师们的教学思维。
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智慧博物馆的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所接受,智慧博物馆以受众需求为核心、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在提升展览质量、发挥教育功能、优化传播服务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均等化、个性化发展。面对新媒体浪潮、多元文化的冲击,专业性和学术性极高的博物馆行业也迫切需要通过大众化的传播媒介走近大众,促进博物馆资源充分合理地转化应用,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扩大其影响力。数字插画作为一门绘画、设计、技术
报纸